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印度. 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Jainism)產生於西元前六世纪,和佛教出现的 時間差不多,耆那教的創始人和佛祖释迦牟尼都是恒河邊上修煉的人,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新的思想迸發出来。 這两人都持有一套和傳统婆羅門教不同的理論和 實践方式,所不同的是,耆那教和印度教的冲突不大,没有像佛教那麼激烈,因此經歷了两千六百年,佛教被印度教弄得基本上消失了,而如今耆那教在印度 雖然已經勢微,但還是有不可忽略的一批信徒存在。



     耆那教的創始人是剎帝利階級出身的筏馱摩那(Mahavira)(约西元前540-467年)。被印度人民稱為大雄,也就是狮子的意思。他出生於一個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歲時,抛棄物质世界,出家為一個赤身裸體的苦行者,漫遊12年後得道。他建立的教派成员稱為耆那教徒,即勝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稱號。

      大雄是印度人對聖賢老師的尊稱, 释迦牟尼也被冠以 類似稱號, 所以中国佛寺都稱呼大雄宝殿。

      耆那教(Jaina)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 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教徒必須厲行克服心慾、超越肉體的信條,並且防止惡因侵入靈魂,倘若靈魂不慎遭受感染,就應該連根拔除。

       耆那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提倡裸体生活,後来分裂成两個教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前者继承了裸体生活的 習惯,後者改穿白衣。耆那教戒殺生,走路的時候要用拂塵把蟲蟻掃開。甚至走路都要带口罩,生怕把飛蟲吸進鼻子或者吃進嘴裡。

        今天,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 區,耆那教教徒的總数约有400萬人 , 遠遠少于佛教和印度教、錫克教,盛行于印度的西部和南部,錫克教的總人数据说已 經超過一億了。今天的耆那教除了在聖地之外,很少有完全赤裸生活的人了。
  印度的苦行文化,極端表现是自残和自殺,多少修 煉者在大宝森節上往車軲辘下面鑽,還有倒立,單脚不着地(比方说30年),自残陽具或身体其他部分,一辈子生活在 樹上等方式来表现這種苦行的理念。這些人大多都不是耆那教的,這些都是民間的修煉方式,但是你可以看出,耆那教一辈子不穿衣服,不 殺生等等戒律和苦行文化的關係。
  一辈子不剃鬍鬚,不理頸發真是小事一件。你在现代印度,無論是城市 還是鄉村,你都能看到一種身穿橙色衣服的人,脑門兒上抹了很多粉(是骨灰麼?),這種人也是苦行的一種,憑借双脚走天下,他 們叫作巴巴。

        另外有一特殊的宗教信仰,那就是蘇菲派穆斯林,教徒苦行,身着白衣,戒殺生,但并不自残。雖然教徒数量不多,但其行踪遍布西 亞,中亞,南亞。
        虔诚的耆那教徒因担心 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绝耕種。然而,耆那教也有極具争議的一面,那就是認為绝食至死可加快轉世投胎。最近幾年,通 過绝食而死寻求重生的事例又有抬頸之勢。

  聖雄甘地曾表示对耆那教非暴力的信仰極為赞赏。 雖然信奉禁欲主義,但耆那教徒在印度社會声望相当高,他們工作努力,脚踏實地,是印度最富有的阶层之一。
  尽管如此, 這種古老的宗教仪式即使在印度也有很大争議。尤其是最近幾年,耆那教的“萨莱克哈那”出现死灰复燃之勢

      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傳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 為一個有制度的组织的,是耆那教義中的一個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 蟲,而且還有"木石和樹",都各有一個独立的靈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

    今天,大约有1OO萬耆那教教徒居住在西印度(古吉拉特),但是他 們对印度社會的影响比其人数所预示的要大得多。殺戒即非暴力主義這一主要教義的提出,应归因于耆那教教徒和佛教徒; 這一教義最後為印度教的一般团体所接受。聖雄甘地雖然不是耆那教的成员,但他受该教教義的影响極深。

    耆那教从未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方,但是佛教则不同,在欧亞中部、东亞和东南 亞成為一股强大的力量,对古典時代欧亞核心區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就印度而論,佛陀教義的意義在于,它比起耆那教,向印度教提出一 個更為根本的挑战。佛陀不能容纳種姓或婆羅門,而且象後来的新教徒那样,認為聖典也应為俗人所理解。因此,他用恒河平原的方言 傳教,并避開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經文。

     佛教除了在外部世界获得惊人成功外,在印度本土也成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达数世纪之久。但是它从未成 為统治者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公元600年起,渐趋衰落。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 時,它仅存在于少数幾個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 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因是,它未能為应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机作好准备,未能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 提供一些关键性的轉变仪式。对比之下,婆羅門则准备好自己的 種種礼仪。

     他們教导说,弥漫宇宙的最高精神是婆 羅門,一個具备一切知识和知觉的生命体。他是宇宙靈魂和無孔不入的精神,其他一切都不過是一種幻觉。 個人靈魂——"自我",是上帝的一為火花。它通過轮回不断地变换状态,直到重新吸收 為婆羅門而获得解放。识别個人靈魂和宇宙靈魂是献身于宗教的人通過修行、反省和退出感觉世界, 而达到的最终目标。因而,印度教信徒中追求真理的人能够抛棄世界。

      雖然佛教已在印度消失,但由于它的基本信条已 為印度教所吸收,所以至今仍實行自然崇拜、献祭和权力赎罪的原始印度教已為《奥義书》的哲学、 殺戒的怜悯以及法的精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变。

      與印度教和佛教並列為印度三大宗教的耆那教(Jain)於8日至19日在印度南部的沙維省(Shravanbelagola)盛大舉行浴佛禮,每12年才舉行一次的塗油浴佛祭典,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不遠千 裡而來,現場非常熱鬧。
       2月8日,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耆那教聖地拉瓦纳貝爾戈拉,耆那教信徒 們在聖人巴胡巴利的巨大雕像下祈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