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天下第一風水地理師--丘延瀚

    “丘延翰,唐聞喜人,字翼之。 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年間(西元650—655年),少年丘延翰已文才畢露,名聲雀起。自幼喜讀鄉賢郭璞的著作,尤其對易學和堪輿學最感興趣。

      丘延翰以豐厚的家資,踏遍山左、山右的山山水水,曾拜縉雲(浙江)人范越鳳為師; 范師,字可儀,號洞微山人,人稱白鶴仙人,精通堪輿術,著“尋龍八式歌”,曾到三晉設壇講學,丘延翰博學多才神精聰敏,很快心領神會,悟其奧妙,成為其高弟。

      相傳,丘延翰游泰山時,誤入山壁石室,遇神人傳授玉經,即海角經也。洞曉陰陽,依法擇地,罔有不吉。開元中為縣人卜葬地,理氣交見,從此成為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洞曉陰陽的方術家,浪跡天涯,為人相宅、相地、祈福。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713—740),丘延翰應邀為裴氏族人卜葬,丘延翰踏遍了邑境的北垣、南川、西域、東鎮,從漢代古葬區到裴氏所有莊園,他的足跡最後停留在邑境東域的鳳凰山上。這裏是裴氏家族的祖居和裴氏家族的祖塋,丘延翰翻開自己抄錄郭璞啟語的冊子,把郭璞關於堪輿方面的名言和眼前的山形、地理、氣流、穴位一一對照,大驚失色,連連聲稱:“絕,絕。”一時慌得裴家人不知所措。回到裴村家中,丘延翰才慢慢說出,裴家祖塋方圓十里,是個風水寶地,遠山清貴,近山有托,青龍勝騰,白虎偉立,若以子午結穴,為雙獅弄球,右為金牛伏丘,皆是拜相公候之地,前為汪洋深潭大澤,福壽雙全之象,中為真的龍穴,這裏很快出天子,此穴的中後方形如飛鳳騎金獅,是出皇后、嬪妃、狀元、駙馬的地形,大富大貴”。
       這些話不徑而走,傳到太史官及皇上李隆基那裏,李隆基心情沉重,他回眸大明宮圍,心想,難道大唐江山真會落到裴氏宰臣之手?想來想去還是問問這位大師才好。於是皇上派官員來到河東聞喜上邱村抓捕丘延翰。丘延翰知道捕快已到,一不躲二不藏,還在捕快身邊走來走去,儘管捕快到處張貼告示,手持丘延翰的畫像,察道禁行,挨戶尋找,都沒能抓獲,捕臣稟告皇上無法捕獲丘延翰,後來皇上下詔赦免丘延翰,頒旨令其攜帶天機之書進京面上。當時,丘延翰向唐玄宗獻上自己著述的《搬砂經》、《海角經》和從九天玄女那裏學到的《八字偷天玄機》三卷,自撰《理氣心印》。並和玄宗皇帝談說陰陽象數,玄宗皇帝令祭酒造金匣玉盒,秘藏宮中,封丘延翰為亞大夫,食千戶。

    未久,丘延翰利用職務之便,盜取《銅涵經》,被打入大牢。經同事楊筠松保釋,得以赦放,丘乃將自己的《玉尺經·逐吉賦》 與宮中地理祕訣,傳授給楊筠松。
    丘延翰返鄉,名聲顯赫,仍重操舊業,四處雲遊,為人相宅、卜葬。送走丘延翰後,玄宗皇帝做了兩件事,一是令當代禪師名僧偽造一部顛倒陰陽五行、擾亂休囚、飛走天星的書,名曰皇家《銅函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給後世學者造成極壞影響,難以辨別真偽。

     二是玄宗皇帝派大隊人馬,從侯馬向南經聞喜縣鳳凰垣上的“龍脈”,挖一道寬敞的衡道,既便利了交通,又從龍脈的肚臍眼上開溝挖山(即今隘口溝),自然聞喜的天子氣就消失了。
     興于隋,盛于唐,延續千餘年,丘延翰為山西聞喜縣裴氏點穴風水,共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數以千計的公、侯、伯、子、男和皇后、皇妃、駙馬等,成為人類壙古最偉大的地理造基法。
     丘延翰生前,因為裴氏之卜引來不快,便再度離鄉背井,來到江南,發現東南地域,尤其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地域,丘延翰來到這裏, 頗受敬仰。丘延翰離開故鄉,雲遊天下, 90歲高齡,客死他鄉。

     唐僖宗李儇時代(874—879),楊筠松曾任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著《疑龍經》、《撼龍經》、《黑龍經》、《36龍》等傳於世。

    楊筠松乘黃巢起義破京之時,乘機竊走皇宮藏書丘延翰的玉匣金經,而後結友入昆侖山苦讀體驗,後返回故居虔(今江西贛州市)行風水地理術為民相宅、相墓、除災攘福,人稱救貧先生。

    考其理論,皆出乎丘延翰的八字天機之說,特別令人感慨的是其天門、地戶、鬼門、人門的提法,可追溯到郭璞《山海經注》的傳說:“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西南為人門,東北為鬼門”,“西北立龍飛翼之樓,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並以天門、地戶說用來比喻水口,影響了一帶城市佈局和民宅建築。

 山西省,有個名聲遠揚的“宰相村”——裴柏村。村莊位於涑水河畔的聞喜縣內,距縣城25公里。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間,該村曾出了59位宰相, 還走出59位大將軍。宰相村就在橫貫山西的大運公路(即“大同至運城”的高速公路)旁。

     群嶺環繞的裴柏村, 就在40多萬人口的聞喜縣內,村口一座高高聳立磚塔,像是在歡迎遠方的來客。裴柏村是坐落在金雞嶺、鳳嶺、鳳北嶺、沙坡嶺、大西嶺、小西嶺、葫蘆嶺、鐵牛嶺、虎嶺的九座土嶺懷抱中。每一土嶺上都有棵挺拔的翠柏,人稱“九鳳朝陽”。這裏是中國裴氏的發祥地。

     裴晉公祠位於村西的高坡上。大門前是一級級通天般的臺階,尚未登臨,讓人先有仰之彌高的感覺。裴柏村地處群嶺環繞的一個小嶺凹內,四周綠樹成蔭。村口是一條連通山西南北的大運公路,交通極為便利。村子的週邊是一圈連綿起伏的肥沃土嶺 。臺階共有59級,象徵著裴氏家族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將軍。推開鐵柵門,院子裏更靜,看不見一個人。沒有古祠堂裏該有的亭台軒榭,也沒有風景名勝區該有的四季花木,看不見與裴氏家族歷史地位相當的富麗堂皇,更感覺不到端莊凝重的氣氛。只有對面照壁上陰刻的幾位裴氏先祖像,平靜而又典雅,才讓人隱約感到了這裏確曾有過的輝煌。

     聞喜縣裴氏始祖, 為贏秦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別分居在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曆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餘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

     裴晉公祠,始建于唐貞觀五年(629年),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晉公祠。當年的裴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有三進大院,是一座構建宏偉的宮殿式建築,有山門、儀門、獻殿、正殿。明嘉靖二年重修過。可惜一部分建築毀於1947年的戰亂。使裴家祠堂真正遭受滅頂之災的是1958年大躍進,那一年,裴家祠堂裏,無數珍貴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庫,無數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燒毀,千年名祠就這樣毀於一旦。
      裴氏家族中僅正史立傳與載列者,就有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在上下兩千餘年間,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進士68人(其中狀元及第2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諡59人,鄉賢7人。還多次與皇室聯姻,出過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

      裴氏祠堂又稱晉公祠,晉公姓裴名度,字中立,歷任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相,出將入相,頻著功績,故爵封晉國公。晉公祠建于唐貞觀三年(629),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昔日的樓臺殿閣早已蕩然無存,臥立在門口前的兩尊石雕大獅子,卻依然不減當年威風,幸好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重建和修繕,才使其逐步恢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