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地理風水國師--吳景鸞

      在王亭之所說的中州派 吳景鸞算是中州派的祖師,善於紫微斗數和玄空風水 。


      吳景鸞,字仲祥, 宋朝-江西.德興人,吳景鸞的祖父吳法旺 是五代時南唐的地理風水國師,吳法旺的兒子也就是吳景鸞的父親吳克誠 深感自己的風水術不精 ,千里迢迢跑到華山陳希夷處拜師 ,陳希夷看到吳克誠歷經千山萬水, 為了求得風水術 一步一步的走到華山 ,乃收吳克誠為徒,陳希夷把自己從後梁時曾文辿所傳授的風水術數, 毫無保留的教給吳克誠,吳克誠在返家途中. 受了風寒, 加上旅途勞累 過了沒多久就往生了。
       這時吳景鸞只是四五歲的小孩 ,吳的祖母教導吳識字 ,並叫吳要仔細研讀吳克誠的遺稿,學得了 紫微斗數與風水的兩個秘訣。吳又拜了多位風水名師 ,加上自己的資質與 努力 ,而成為一代的宗師。
       宋慶曆元年辛巳年,詔選陰陽師,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奏言(牛頭山山陵議狀)過直, 反對邢中和的看法, 評議牛頭山不適合作為陵寢 , 要求皇帝先把自己關起來 若不應驗,願賠上自己及全家老小性命 ,其論如下 :

龍脈偏枯 山崗撩亂

山不高於旺相 水不離於鬼鄉

白虎崢嶸 青龍低陷

箭風劍水 暗射交衝

三劫賊山 照臨凶位

八煞惡水 流入刑方

玉堂缺陷 寶殿空虛

坤風直射 未水傾流

己方殺見 牛地劫衝 離宮坎水直流,禍至尊下

     皇帝看了,大為憤怒,將他下獄。吳被關到大牢裡面,沒多久宋仁宗慶曆元年 面臨西夏入寇, 而由韓崎與范仲淹抵禦, 仁宗四年與西夏議和 ,發生靖康之禍, 徽、欽二帝北狩,遭拘留,,吻合了吳的風水判斷 , 仁宗駕崩 ,大赦天下,吳被釋放出來 吳後來萬念俱灰 對於世間的富貴已不再留戀, 到天門西岸的白雲山洞修道,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

     吳特別推崇郭璞,在他的文章裡多次提到青烏之書,倒辨山崗 郭樸之經安見順遷地理 ,東晉郭景純葬書 ,獨以理氣推明 而亦未言其所以然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 ,所以吳的玄機賦 基本上是從郭 璞的玉照神應經而來的。

      吳景鸞敢以自己的性命.整個家族的性命去做賭注的關鍵了, 所以吳說 ,選擇之良 莫如造命. 體用之妙 可奪神功 ,吳的道行修的不錯, 或許因為這些挫折苦難,吳只有一個女兒 沒有傳授任何風水或是術數給徒弟.吳在預知自己往生的前一天. 召來女兒 ,把自己一生研究整理的風水手稿 .家傳口訣. 龍格通玄歌.吳氏秘訣. 理氣心印解義 交付給女兒後, 第二天就往生了。

     吳的女兒不懂風水 這些資料對她來說是毫無價值,就把這些手稿放在吳生前修行的白雲洞裡面, 以待有緣人。經歷了幾百年後, 到了明朝地理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 跟吳景鸞正好是同鄉,徐有次到天門的白雲洞尋幽探勝 無意中發現到吳的這些遺稿,這就是為何在徐的書中會看到引用了吳景鸞的註解及陳希夷的註解。

     宋代,婺源有一位叫吳景鸞的風水先生,相當出名。一天,他帶著弟子路過此山,突然聞到山中飄來陣陣異香,吳景鸞問弟子何香也?弟子說:“脂粉香,此地多出美女,故有此香。”吳景鸞笑著搖頭:“非也,此乃翰墨之香,必有聖賢出。”師徒二人當即上山尋找到了這塊寶地。據說,朱惟甫曾有恩於吳景鸞一家,後來吳景鸞就把這寶地送給了朱惟甫。沒多久,朱惟甫妻程豆蔻病故,就選擇吳景鸞看中的這塊寶地。埋墳那天,吳景鸞親自到場指導。準備“下黃金”時,吳景鸞一聲“且慢”,擋住了靈柩,說好時辰未到。吳先生說,必須四種情況一齊出現,才是好時辰:一是鯉魚上樹,二是頭戴鐵帽,三要碗片盛飯,四要葛藤束腰。

       話剛說完,山下來了一位手提兩條鯉魚的過路人,聽說朱家埋墳很熱鬧,順便過來看看,來到墳地邊順手把魚往小樹一掛,這一幕被吳景鸞看到了,他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埋墳的人也看到了,都異口同聲地喊了起來:“看,鯉魚上樹啦!”;話音剛落又來了一位過路人,他剛從縣城買回一口新鐵鍋,這時天上落下幾滴小雨,他把鐵鍋當斗笠往頭一頂,用來遮雨,恰好應了“頭戴鐵帽”的話;一下 子實現了兩個條件,埋墳的人都不可耐地嚷著:“行了,埋吧!”可吳景鸞大師卻手拈長鬚,慢條斯理的搖著頭:“不忙,不忙。”就在這時,朱家的一位女傭為埋墳的人送飯來了,因為剛下雨,路滑,到墳地時卻滑了一跤,把竹籃中飯碗全打成兩半,幸好飯菜沒有倒掉。大家都餓了,一下圍上去就地拿起半邊破碗片,盛著飯吃了起來;女傭看到大家沒有責怪,這才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突然感覺不對勁:“這褲子怎麼說著就要往下掉哩?”原來,是她剛才滑倒的時候,把褲帶給脹斷了。這女傭霎時羞紅了臉,慌忙跑進樹林,扯了根葛藤應急,把褲子 繫好。

     這一切都被地仙吳景鸞看在眼裏,他知道時辰到了。只見他不慌不忙,隨手從地上撿起七顆小石子,在墓穴裏擺成北斗七星形狀,然後,用拖長的聲調唱道:“時辰已到,入土為安。起——下——”指揮大家把棺木緩緩放下。隨後,口中念念有詞,揚長而去。
      朱熹一生坎坷,14歲喪父,17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46歲已名震天下,67歲時遭權奸排斥,人被誣為“偽師”,學被誣為“偽學”,同道被誣為逆黨,一時間淒風若雨,四面楚歌。3年後,大師溘然長逝,身邊竟天一人送行;又過了7年,南宋甯宗登基,才為他平反昭雪。此後,朝庭不斷追封朱熹的官爵,地位越抬越高;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 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裏”,明清兩朝更規定朱子的學說為科舉的標準。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尖”。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朱熹的上九世祖朱瑰任歙州衙內指揮,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領兵三千來婺源鎮守,從此在婺源安居下來。文公山上因葬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之墓,宋嘉定二年甯宗帝諡贈朱熹為“文公”時,逐將九老芙蓉尖改名文公山。
  婺源,是地理風水師吳景鸞、理學大師朱熹和中華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曾出過550名進士。在這裏,可以欣賞到“京劇的老祖宗”徽劇的典雅韻味,“舞蹈活化石”儺舞的原始粗獷,陶醉在清純迷人的茶道姑娘的表演。因此,婺源歷來有“江南曲阜,山裏書鄉”的美譽。

     婺源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歷史古跡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村民們那種寬厚、純樸的笑容,讓人有一種返古歸真的神韻。
  自古婺源就是著名的產茶區,飲茶之風盛行,不僅富有人家飲茶,文人雅士飲茶,就連農家之女也偏愛飲茶。優雅的音樂,精湛的茶藝,漂亮的村姑再喝上一杯清香的茗茶,無不讓 人留連忘返。

     文公山現是省級旅遊區,也是理學名山,附近正在修建一座水庫,古木、青竹、古驛道都讓人流連忘返。從文公山山門牌樓向上,沿山嶺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古驛道,古時是婺源至饒州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有三公里,青石板臺階層層而上,兩旁古木成蔭,行走其上,心曠神怡。

     半山腰有一座徽式山亭——積慶亭,兩邊門額上分別題寫“流蔭先靈”和“積慶後昆”,是朱熹手筆。積慶亭邊曾經有石牌刻著“枯枝敗葉不得挪動”字樣,舊時官府還派兵看守山上的墳墓樹木,所以文公山上的值被保存很好。

     沿著石階和指示牌,不久到了一座墳前,左右各有一個涼亭。墳的形狀方位就像一座交椅,感覺非常舒服,據說古時天氣晴朗可看到數百里外的鄱陽湖。
     朱熹祖墓是一塊風水寶地,被命名為“梁上掛金鐘”。墓地坐西北朝東南,在參天古木的的簇擁下莊嚴肅穆。這塊墓地發了朱熹這位千古聖賢,朱熹曾於1150年和1176年,兩度不遠數百里從福建回到婺源為先祖掃墓,並親手在祖墓周圍按八卦圖形栽下24棵杉樹,含二十四孝意思。關於這塊墓地,當地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奇故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