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易經八卦-國家之窗

流傳六千多年的 易經八卦, 被命理大師沈平山修訂二卦, 他將艮"山" 卦, 改為艮" 雲" 卦; 把兌澤卦, 改為兌電卦; 也就是八卦應該稱呼天地風雲水火雷電, 才符合大自然原理, 此說解答了許多研究易經所發生的疑問與困惑..


沈平山還把古代從未解說的八卦重叠, 定義為, 天天為之 "空" [另解為"升"]; 地地為之 "山"[另解為"沉"] ; 火火為之"明" ; 風風為之 "動" ; 雷雷為之 "音" ; 水水為之 "澤" ; 雲雲為之 "暗" ; 電電為之能; 他說水水匯聚成為湖澤; 地地堆疊才成山丘 ; 此說把八卦中的艮山.兌澤二卦移入到八卦重叠裡,如此彌補了中國易經 些微的漏洞, 更推上了與現代物理科學的實際理論.

由沈大師的定義, 印度佛教所謂天地五大元素[地水風火空], 實際就是中國八卦中的五卦, 所以中國的八卦比較完整; 由於沈平山的易經理論, 他演繹了中國未來二百年的變化,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純陰卦, 當唐山大地震發生後, 周恩來.毛澤東先後逝世, 中國起了初雷, 陽剛之氣開始萌動, 代表中國富強的紀元開始, 沈平山携帶長子赴北京.黃帝陵.泰山.伏羲嶓冢. 南嶽祝融峰,先後開啟五皇罡炁。

古今眾多研究易經, 常食古不化, 或因缺乏考據, 頻生誤解, 沈平山舉 "雷澤歸妹一卦", 一般學者解釋為"嫁妹", 非常離譜; 其實這卦是說商紂王的曾祖父武乙不信鬼神, 他命人製作神偶,囊中包容血液,然後令人用箭射擊神偶,叫"射天", 來僇辱天神, 有一天,武乙出外打獵, 回到渭河昧地,正值白日晴天, 忽然雷電霹靂, 把武乙打死。[註: "妹",是古昧地的意思; 此卦是說 "武乙回到昧地,遭到雷電殂擊而死." ]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紫微斗數-國家之窗

     紫微斗數派別雖然林立,但多數遶著四化飛星作推論,少有進展的突破,比較新穎的,就是沈平山的「星化.中限.變局.遞宮」,他把傳統四化完全捨棄,另建理論性的命理,雖然無法讓人透知他的系統全貌,但三十年來,沈平山著作的"紫微命譜.中國當代名人譜",幾乎代表中國.台灣.港澳的命運史,許多政治.工商企業.宗教.影視人物,都被沈平山神奇的批斷;他的紫微斗數:婚姻總論、疾病總論、流年災禍三本書,也以驚人的準驗法,受到大陸.香港命理人士的熱烈研習,並出現多種影印本.翻版。


      中國道教科儀中,很早就有祭醮星斗、安神禳災的星命儀式,藉由步罡踏 斗、禹步九跡,來迎祥祈福,改變命運的宿定,最有名的,就是諸葛孔明的祭斗延命,因此要探討紫微斗數起源,或追蹤此命運學的演進, 應該從中國古代的天文誌, 及道教經典查證。


     沈平山氏,早年以傳授房中術,聞名海內外,學生滿天下,如張學良.鄒堅[總統府參軍長].林豊正[國民黨祕書長].馬可仕[菲律賓總統].曾子南[風水大師]...;沈氏也是宗教.民俗.戲劇的專家,

      民國66年, 在華西街嫖妓出來, 走在長沙街上,看到台北中華路大理寺發生大火, 回家急向母親說道: 蔣介石總統要逝世了。被鄰人聽到, 請到警局問訊, 隔日蔣介石崩世, 員警大為驚異。
      翌年, 沈母買到一尊大陸漂來的關公像, 被斗六南聖宮迎去供奉, 但整尊神像被重新油漆, 沈平山看到關帝君滿瞼通紅, 殺氣騰騰,觸摸,似乎汗流浹背, 疲憊狀態, 向母親說道: 毛澤東被殺了[批孔鬥關]。 到了斗六火車站, 正在廣播毛澤東病逝消息, 沈母嚇得頻呼兒子似神。


       沈平山在著作紫微命譜時, 腦中常出現星辰飛繞的行跡, 歷經三個多月的追蹤, 研究出"中限占法", 大大突破中國命理的推運瓶頸,人生所有命運吉凶現象,幾乎都可從中限研判出來。



     其涉入紫微斗數相當傳奇,民國65年左右,先後著作紫微命譜[上下冊]、《紫微斗數-當代名人命譜》,攞集數百位中國知名人物, 包括 孫中山. 袁世凱. 徐世昌. 蔣介石. 毛澤東. 蔣經國. 戴笠. 周恩來. 林彪. 江青. 康生. 鄧小平. 彭德懷. 朱德. 李登輝. 陳水扁. 王永慶. 蔡萬春. 蔡辰男. 吳火獅. 辜振甫. 星雲和尚. 釋證嚴. 宣化上人. 虛雲和尚. 太虛和尚. 劉培中. 李連傑. 李小龍. 成龍. 鄧麗君. 黃信介. 鄭南榕. 連戰. 宋楚瑜. 馬英九. 盧修一. 彭明敏. 林懷民. 李遠哲. 錢三強. 三毛. 李嘉誠. 包玉剛.劉德華....等。

     書中大膽批註 鄧麗君. 黃信介. 盧修一. 蔣介石. 毛澤東. 蔣經國. 鄧小平. 章孝慈. 鄭南榕 壽期, 全部發生。 預言李登輝、陳水扁當選總統, 以及陳水扁319的槍擊命關, 也都印證。 甚至批註謝長廷[謹防桃花劫]的詞字中,內含宋七力。 批星雲和尚, [七十之限,佛陀贈言],果真星雲和尚去大陸迎佛牙。 該書批註都是事前,發行多年的書籍,被命理界普徧參考與使用,而非馬後炮的事後之言 ; 沈氏敢於批斷壽命, 預示是非, 又不傷人情,詞句中,暗含其意, 顯非一般算命師造詣,其真才實功, 不愧為一代紫微大師。

      民國73年, 一位算命師打來電話, 沈平山說道: [等一下, 先問你 , 頭部是否有異相] ; 該算命師聽後 , 立刻拜訪,進門即跪道: [多年來, 遍訪國內各大名師與通靈人士 , 從未獲得心中疑問, 今天看到沈大師, 還沒見人, 就隔空說出敝人相貌 ; 本人已自知命運, 只想請教三世因果] ; 沈平山說道: [你以前是個將軍, 但為人兇殘, 對俘虜--動輒割人耳朵, 砍人手臂。] ; 算命師聽完 , 駭異不已, 伸出袖中斷了手臂的手, 趴在地上哭泣 , 至此, 才真正瞭解--為何生下就沒耳朵、沒手掌 , 但還希望印證因果的真實性。沈平山說: [ 您的元神, 是一隻白雲蒼狗 ; 請到西方半里處 ,任意挖起一塊石頭回來 ] ; 算命師去後,拿回石頭, 洗淨泥土 , 石頭上, 竟然出現非常完整的白狗圖像。 算命師驚叫不已, 回家, 搬來所有命理五術書籍送給沈平山, 說道: [窮我數世研命, 亦難求得沈大師神術,從此不敢叩問天機]

     一位美國囚犯 , 請求台灣朋友問卜命運 , 卻無生日資料, 沈平山在電話中說道: [這個人的父親, 曾經在外國當兵, 與當地土住女子 生下了他, 一星期後 , 母親惡疾病故, 三個月後, 父親回去探望, 聽到惡耗 , 傷心自疚 , 把他抱回美國, 未久, 父親又邂逅一位女子, 結婚生子, 可是新母憎惡他 , 將他拋棄, 被送入孤兒院, 父親苦尋半年才找到, 回家,常遭新母虐待毒打, 十七歲, 出外旅遊, 口角衝突中 , 將新母推下山崖, 被送入管制所, 二十一歲, 擔任海軍大兵, 操作儀器失誤, 將長官打成盲瞎, 送入牢獄] , 美國青年聽到錄音帶轉譯內容, 驚道 "台灣有這樣的高人-沈平山, 萬里知人命" , 沒有生辰 , 沒見過面, 而能說出他的身世隱情, 頻讚 "世上神仙"。
      沈平山在國內命理、政商界相當崇高 ,被奉為國家領導人與選舉的前途明燈。

      民國75年,沈氏發現蔣經國壽期將至,預言台灣會出現股市狂飆,與金錢遊戲[大家樂],遂涉入投注, 而成為台灣股票市場最紅的顧問大師,享有 股神.異能神醫 稱號。

      1998年左右, 陳水扁與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失利, 在市長交接時,神情非常沮喪, 台北市人事處長 沈昆興拿了兩本紫微斗數-當代名人譜(沈平山著作 ; 沈昆興是沈平山的國小老師) 送給陳水扁, 陳水扁回家後, 連續三天,一口氣將兩本書看完, 開始有了神采與鬥志, 因為1990年前, 沈平山書中已批示阿扁官運有退, 而往後的總統天命也完全預示出來。 批陳水扁[祖靈若佑, 可登一國元首, 但運前有危], 民國93年 陳水扁果真又選上總統,且遭人槍擊. 神哉! 沈平山, 無晦語而直言天命, 一代仙師也.



      沈氏治學嚴謹,他發現紫微斗數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命理學,孕含宇宙造化玄機,但傳統論斷有很多瓶頸與不真, 經再三推衍考核,絕不糊塗演繹、盲目取用; 於是大膽刪除四化,修改小限, 自創星化.中限.遞宮.變局.飛星.胎元限.直覺占法.三世因果.大羅限.星力交爻 等仙訣,成為國際命理準確度最高的學術。

      沈平山, 不但是一代命理大仙, 也是觸悟地球物理的祕密者, 能預先知道颱風. 地震. 災變的發生時日,超乎世界尖端儀器。甚至生下來, 人的一生疾病.災禍,都能預卜出來,令多位醫生.學家驗證駭異。

紫微斗數-沈平山教學 0917-893938

沈平山是中國六千年來, 命理學最大的進階點, 他將以往子平八字.紫微斗數祿權科忌四化的模糊占辭, 修改為更清楚的批命斷示,譬如幾歲結婚.離婚.生子.出國.車禍.刑傷..? 哪種人容易隨母改嫁,屢嫁不休...?




  沈平山的紫微理論,系以星辰交爻,加以公式組合化, 而演繹出人類各種命運形態, 再舖以中限.胎元限,找出每一事物 的發生時間,於是過去未來現象,都能清楚預測。 沈平山還研發變局.飛星.遞宮.變文..等仙訣,擴大對六親.隱密現象的探索。

   數十年, 研究各門各派,如果無法突破瓶頸, 可到此學習; 沈氏星化派祖師爺 沈平山親傳祕訣,提供各式各樣案例,科學驗證。

   沈平山最重要的斗數神髓, 就是星辰化意,所有人間事物,都由此銳變, 能作無窮的推衍, 各門各派中, 星化派算是頂端的; 沈平山研究出來的中限, 是紫微斗數最神準的推運術, 所有人生大事情, 如: 結婚.離婚.生子.壽命. 車禍. 官司. 疾病..等, 都可算出來。

佛教宗派-律宗 [國家之窗]

佛教宗派-凈土宗 [國家之窗]

佛教龍華派-國家之窗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邵康節

沈氏姓名學

賴布衣

風水地理 教學

京房

沈氏姓名學       京房(前77—前37年),西漢學者,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
      《漢書·京房傳》概括焦延壽的學術道:“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卦更值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漢代《易》學流變為術數,焦延壽是始作俑者。

       趙人京房, 年少跟隨河東焦延壽學習易理三年,深得焦氏《易》學“真諦”。他把焦延壽以災異講《易》的做法推向極端,到處宣講,以之幹政,使《易》學此一流派在當時聲名顯赫,對後世影響極大,以致人們把這一流派稱之為今文《易》學“京氏學”。焦延壽看出京房以《易》幹政的危險性,曾說道:“得我的易學真道以亡身者,京生也。”《漢書·京房傳》最後結局果然不出焦氏所料。



         京房撣長災變占卜, 分六十四卦, 值日用事, 以風雨寒溫為侯; 後來又進入荊楚之五溪天齊山, 跟隨河上公學易數年, 貫通大旨。[註: 漢.甘露己巳年, 有鳳凰飛集於汝水.新蔡, 河上女子挖掘墳塚, 得到易學全書--說卦中下二篇, 既河上公之遺作,可惜朽壞不可辨識]
         河上公向京房說道, 凡學易者,當先審進退存亡之機,今天你不求微理,而盡以災異為事,此乃易學之末, 應該好好修正, 京房回家,開始精研易理,以錢合三才之理, 取代蓍卜,以甲子起卦,分定六親,明知吉凶休咎。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他走上仕途,不久,“西羌反,日蝕,又久青,亡光,陰霧不精(清)。”京房趁此機會,“數上疏,先言其將然,近數月,遠一歲。所言屢中,天子大喜,京房獲得了元帝的信任。

      “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漢書·京房傳》)

        元帝被京房的見解所打動,“詔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皆以房言煩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許。”(《漢書·京房傳》)京房提出《考功課吏法》,沒料到在百官面前碰了壁,被擱置起來。當時,“中書令石顯專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同上),二人把持朝政,與京房有矛盾。京房想除掉他們,在一次元帝宴見他時,趁機下說詞,他先講了一通帝王任人不當,會造成天下大亂,災異橫生,然後指出:

       “《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以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春秋》所記災異盡備。”

      他進一步指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用人不當所致。這些話,危言聳聽,令元帝悚然心動,連忙向京房打聽錯用的是誰,京房趁機提出:“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把石顯端了出來。由此,石顯、五鹿充宗等對京房更心懷怨恨。這次京房提出《考功課吏法》,遭到官員們反對,皇帝讓京房推薦其“弟子曉知考功課吏事者,欲試用之”,石顯等人趁機上疏,提出“使弟子不若試師”,試圖把京房排擠出朝廷中樞。元帝接受了石顯等的建議,“以房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漢書·京房傳》)京房離京後,石顯等借機羅織罪名,最終竟將其置於死地。

      京房既要講災異,就要觀察、瞭解災異,這使得他有可能做出一些在科學史上比較重要的發現。例如,《開元占經》卷九“日食而珥有雲沖”一節記載京房的話說:

“  日以甲乙有四珥而蝕,有白雲沖出四角,青雲交貫中央。”

      日珥是日面上不時發生的火焰狀噴出物,一般情況下難以看見,日食時則較易於觀察到。早在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就曾注意到日食時日面邊緣有群鳥或白兔那樣的東西,那就是日珥。
     京房改管為弦作為定律器,還有另一目的:用以證其六十律。把音律學理論與樂器改造相結合,這種努力應予肯定。
《後漢書·律曆志》在介紹京房的音律學見解時說:“房言律詳於歆所奏,其術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我們知道,王莽托古改制,曾指派劉歆組織精于律曆學者討論度量衡音律之事,後來劉歆把他們討論結果呈報皇帝,此即史書上所謂的劉歆“典領條奏”。現在,京房“言律詳於歆所奏。
       京房, 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贛貧賤,以好學得幸梁王。梁王共其資用,令極意學。既成,為郡史,察舉補小黃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盜賊不得發。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舉最當遷,三老官屬上書願留贛,有詔許增秩留,卒於小黃。贛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好鍾律,知音聲。初元四年以孝廉為郎。

     永光、建昭間,西羌反,日蝕,又久青亡光,陰霧不精。房數上疏,先言其將然,近數月,遠一歲,所言屢中,天子說之。數召見問,房對曰:“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詔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皆以房言煩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許。上意鄉之。時,部刺史奏事京師,上召見諸刺史,令房曉以課事,刺史複以為不可行。唯御史大夫鄭私、光祿大夫周堪初言不可,後善之。

      是時,中書令石顯顓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與房同經,論議相非。二人用事,房嘗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將以為賢也?”上曰:“賢之。”房曰:“然則今何以知其不賢也?”上曰:“以其時亂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幽、厲何不覺寤而更求賢,曷為卒任不肖以至於是?”上曰:“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而非笑之,然則任豎習、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蔔之而覺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房因免冠頓首,曰:“《春秋》紀二百四十二年災異,以視萬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來,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湧,地震石隕,夏霜冬雷,春凋秋榮,隕霜不殺,水旱螟蟲,民人饑疫,盜賊不禁,刑人滿市,《春秋》所記災異盡備。陛下視今為治邪,亂邪?”上曰:“亦極亂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誰與?”上曰:“然幸其愈於彼,又以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上良久乃曰:“今為亂者誰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與圖事帷幄之中進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謂石顯,上亦知之,謂房曰:“已諭。”

      房罷出,後上令房上弟子曉知考功課吏事者,欲試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願以為刺史,試考功法,臣得通籍殿中,為奏事,以防雍塞。”石顯、五鹿充宗皆疾房,欲遠之,建言宜試以房為郡守。元帝於是以房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請,願無屬刺史,得除用它郡人,自第吏千石已下,歲竟乘傳奏事。天子許焉。

     房自知數以論議為大臣所非,內與石顯、五鹿充宗有隙,不欲遠離左右,及為太守,憂懼。房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上封事曰:“辛酉已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臣獨欣然,以為陛下有所定也。然少陰倍力而乘消息。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臣竊悼懼。守陽平侯鳳欲見未得,至己卯,臣拜為太守,此言上雖明下猶勝之效也。臣出之後,恐必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願歲盡乘傳奏事,蒙哀見許。乃辛巳,蒙氣複乘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已卯、庚辰之間,必有欲隔絕臣令不得乘傳奏事者。” 房未發,上令陽平侯鳳承制詔房,止無乘傳奏事。房意愈恐,去至新豐,因郵上封事曰:“臣前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湧水為災。’至其七月,湧水出。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知道,未可謂通道也。房言災異,未嘗不中,今湧水已出,道人當遂死,尚複何言?’臣曰:‘陛下至仁,于臣尤厚,雖言而死,臣猶言也。’平又曰:‘房可謂小忠,未可謂大忠也。昔秦時趙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故秦之亂,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自詭效功,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毋使臣塞湧水之異,當正先之死,為姚平所笑。”

      房至陝,複上封事曰:“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氣去,然少陰並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氣複起。此陛下欲正消息,雜卦之黨並力而爭,消息之氣不勝。強弱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己醜夜,有還風,盡辛卯,太陽複侵色,至癸巳,日月相薄,此邪陰同力而太陽為之疑也。臣前白九年不改,必有星亡之異。臣願出任良試考功,臣得居內,星亡之異可去。議者知如此於身不利,臣不可蔽,故雲使弟子不若試師。臣為刺史又當奏事,故複雲為刺史恐太守不與同心,不若以為太守,此其所以隔絕臣也。陛下不違其言而遂聽之,此乃蒙氣所以不解,太陽亡色者也。臣去朝稍遠,太陽侵色益甚,唯陛下毋難還臣而易逆天意。邪說雖安於人,天氣必變,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願陛下察焉。”房去月餘,竟征下獄。

      初,淮陽憲王舅張博從房受學,以女妻房。房與相親,每朝見,輒為博道其語,以為上意欲用房議,而群臣惡其害己,故為眾所排。博曰:“淮陽王上親弟,敏達好政,欲為國忠。今欲令王上書求入朝,得佐助房。”房曰:“得無不可?”博曰:“前楚王朝薦士,何為不可?”房曰:“中書令石顯、尚書令五鹿君相與合同,巧佞之人也,事縣官十餘年;及丞相韋侯,皆久亡補於民,可謂亡功矣。此尤不欲行考功者也。淮陽王即朝見,勸上行考功,事善;不然,但言丞相、中書令任事久而不治,可休丞相,以御史大夫鄭弘代之,遷中書令置他官,以鉤盾令徐立代之,如此,房考功事得施行矣。”博具從房記諸所說災異事,因令房為淮陽王作求朝奏草,皆持柬與淮陽王。石顯微司具知之,以房親近,未敢言。及房出守郡,顯告房與張博通謀,非謗政治,歸惡天子,詿誤諸侯王,語在《憲王傳》。初,房見道幽、厲事,出為御史大夫鄭弘言之。房、博皆棄市,弘坐免為庶人。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死時年四十一。

       贊曰:幽贊神明,通合天人之道者,莫著乎《易》、《春秋》。然子贛猶雲“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漢興,推陰陽言災異者,孝武時有董仲舒、夏侯始昌;昭、宣則眭孟、夏侯勝;元、成則京房、翼奉、劉向、穀永;哀、平則李尋、田終術。此其納說時君著明者也。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假經設誼,依託象類,或不免乎“億則屢中”。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也。京房區區,不量淺深,危言刺譏,樞怨強臣,罪辜不旋踵,亦不密以失身,悲夫

陳希夷

紫微斗數 教學        陳希夷,名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安徽亳州真源人。《歷代真仙體道通鑑》記載:「生而不能言,四五歲時,遊戲渭水之濱,有青方媼召置懷中,以乳哺之,從此能言,聰慧過人。」


        另云,圖南出生于藥都南二十裏陳家莊,陳家是一大戶,良田千頃,並有陳家塘萬畝荷花,堪稱藥都一富。 

        陳家學堂“清蓮室”就座落在“荷園”的水中央,有九曲石橋通向外邊。圖南聰慧過人,所學經史百家一見成誦,悉無遺忘,每日在荷塘中讀書生活,很小就能畫荷,十歲之時, 頗自負,自以為有經世緯時之才,每攬鏡自照笑 道,“吾非仙即帝也!”到了十五歲以後,其父見他日日畫荷, 勸他多讀經書,去長安進舉,他很不以為然,“以我之學無需再讀,後年開考定是我高中之日。”可到了後唐長興年間開考,圖南舉進士不第,自覺無顏再回藥都陳家莊,遂不求仕祿,出家為道,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少華石室,其間常浪跡四海,訪師學道,但從未回過藥都。

       年紀十五歲,凡詩書禮數,方葯群書,無不通究。親人喪亡後,歎曰:「以前所學,足以記姓名而已,我將拋棄之。」從此遊泰山之巔、長松之下,與安期、黃石輩論出世法,合不死葯。於是謝絕人事,野冠革服,行歌坐樂。嘗遇孫君仿、鹿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於是前往棲居,服氣辟穀,恬默自處,凡二十餘年。撰《指玄篇》八十一章、《入室還丹詩》五十首、《釣譚集》萬餘字。

        隱居華山時,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李琪,乃至李八百、譚峭、麻衣道者等人嘗來造訪,此輩即希夷之師友也。

        從天都觀都威儀何昌學鎖鼻術,無事就依枕而睡,經月餘才醒來。又從呂洞賓得到《無極圖》之秘義,其實《周易》但有太極之說,無極之說乃後來衍生。太極即無極,如太上即無上也。

        陳搏雖陋居石室但心系朝野,後唐明宗召他入朝,他到了金殿長揖不拜,明宗不以為忤;後周柴世宗慕其盛名親赴華山請教煉丹之術,他皺眉斥之,“皇上乃天下的主人,理應以民為念,留心煉丹之術, 何益與民?”世宗不僅沒有責備, 反而封他為諫議大夫,圖南大笑堅辭。

        那一段正是五代紛爭,每一次改 朝換代 , 圖南就顰目數日。世宗上華山第二年就死了,圖南率領華山少年百人下山,星夜向汴京而去,意欲平天下之亂。途中聽說趙匡胤陳橋兵變 , 廢周立宋,大笑墜驢,“天下從此定矣,我的帝王志向粉碎矣!”遂返回華山繼續他的道人生活。返途中 , 被趙匡胤追上, 兩人以華山為賭注 , 對奕下棋,趙匡胤输却一盤棋 , 後來得了天下, 趙匡胤既將華山封贈給陳搏,當時陳搏不僅把精練多年的“六合八卦掌”傳與趙,還向趙匡胤趙出了“杯酒釋兵權”的建議,免於像劉邦得了江山, 而殺功臣的過錯。

  趙匡胤感激陳圖南,多次召他入朝,均堅辭不應。趙匡胤死後 , 兒子趙炅對圖南更是尊如父祖,多次請他入朝,都沒答應。

       太宗趙炅只得起駕華山親請。皇駕到了華山觀雲台少華石室前時,圖南正在酣睡。圖南所睡與常人不同,他所睡乃獨有的“睡功法”,一睡百日不醒。也巧,趙太宗來時他已睡了九十天,太宗一行只得在石室前等 了十天。圖南終於醒了,太宗說明來意,圖南哈哈大笑,口出《對禦歌》:“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鼾睡。閑思張良,悶想范蠡,說什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閒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向白雲堆裏 , 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一覺睡!管什玉兔東升,紅輪西墜。”

         太宗聞此,知道延請陳圖南無望,只得讓同來文武百官每人為其賦詩一首,並將華山賜與圖南,並拜圖南為師,贈號“希夷先生”。

         陳圖南為表知遇之情,寫了四字治國之策,“遠、近、輕、重”與太宗。太宗回到朝廷,按遠招賢士 , 近去佞臣 , 輕賦萬民 , 重賞三軍之策,使大宋朝留下百年業績。
   自此,希夷才真正斷了帝王志向,潛心修道。高興之時仍作畫,只是不再畫荷 , 改畫竹,所畫竹如劍如槍,世稱劍竹。雖活至一百一十八歲,從未與朝廷再來往,所畫劍竹流於民間,現在竟無一存,只留下藥都詩人薛蕙“少華石室至人竹,價敵宣和六十軸”的詩句。 

       希夷以先天卦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而穆修又以太極圖傳周敦頤。一日遣門人於班超谷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傳授學徒有賈得昇、張無夢、种放等人。

      希夷之學,精深淵博,師承有自。其中無極、太極闡明玄理,河圖、洛書則啟象數;前著周敦頤得之,後者邵康節得之,二人皆為北宋理學家,且承緒於陳希夷。
      據《體道通鑑》推算,希夷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西元八七一年)卒於宋太宗 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壽一一歲。
曾拜瑤池九品蓮。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回首滄桑五百年。
      劉鶚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星垣之再傳弟子(亦即李龍川之門人),屬於太谷教南派傳人,博學多能,其著作《老殘遊記》尤膾炙人口。  

郭璞

風水地理 教學         郭璞, 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今屬山西),生於晉武帝司馬炎咸寧 二年(西元276年),卒於晉明帝司馬紹太寧二年(西元324年)。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

         郭璞少得秘傳,“妙於陰陽算曆”,精於堪輿術,被歷代奉為術數大師 、堪輿之祖。博學,好古文奇字,詩文為東晉 之冠,又通曉真義。 天文地理、河圖洛書、《易經》、《讖書》、 《緯書》、占卜、風水,無所不能。

         西晉末年,郭璞預測家鄉將發生戰亂,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的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丹陽太守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郭璞遷尚書郎。後任大將軍王敦的記室參軍。因勸阻王敦圖逆,被害。追贈弘農太守。

        郭璞與眾不同,死後安葬江中。據說,其母死後葬於暨陽,去水百步。當時不少人都極力反對,郭璞卻說:“這裏即為陸矣!”後,母葬處漸成桑田,足見郭璞知天文地理,能預見滄桑之變。那他自己葬于江中,也預料到若干年後石簰山與金山一樣從江中浮起。

       金山西塔影湖旁,有一組天然錯綜的奇石,古稱雲根島,又稱石筋山。島上葬東晉著名文人郭璞遺物,俗稱郭璞墓。

       傳說郭璞得青烏子傳授青囊九卷,洞悉陰陽、天文、五行、卜筮之術。元帝時召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喪去職。世傳《葬書》、《青囊經》為其遺作。

       郭璞是歷史上第一個給風水定義的人,他在《葬書》中記載: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後人都視郭璞為風水史上之鼻祖。史載郭璞儒道雙修,精易通玄,算是勘輿的祖師爺之一,但學仙作法不成卻反被奸雄王敦所害。

       郭璞在古文字學和訓詁學方面有頗深造詣,曾注釋《周易》、《山海經》、《爾雅》、《方言》及《楚辭》、《夏小正》、《遊仙詩》、《江賦》、《卜繇》、《客傲》、《洞林雲》等。《晉書》中有他的傳記等古籍。郭璞詩文有數萬言,“詞賦為中興之冠”,《晉書·郭璞傳》,多數散佚。今尚存辭賦10篇,較完整的詩18首。 《隋書.經籍志》記載有“晉弘農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張溥輯有《郭弘農集》 2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郭璞被殺前,對行刑的伍伯說:「我十三歲那年,曾在柵塘脫下袍子贈送給你,當時我就知道我的命掌握在你手裡,請動手吧。」,伍伯感念郭璞昔日的恩惠,流著眼淚,忍痛殺了郭璞。郭璞剛被殺,江水立刻暴漲,淹沒街市。

     郭璞的屍首被江水沖到城南的一個坑內,家人早已在坑邊備下了棺木和送終的器具,坑旁的兩棵松樹上有喜鵲結的巢。原來郭璞早知自己會被害,事先告訴家人,說他某日某時會被殺,墓地是在有鵲巢的兩棵松樹下,家人就按他所說,把棺木運到指定的地方。

     傳說,郭璞生前就囑家屬,在死後,將棺材丟在鎮江附近金山西南面的大江中,船就開走,切不可回頭再望。郭璞死後,家屬就照他生前囑咐辦理,棺材下江後,船正欲駛離,忽聽得背後驚濤駭浪,猶如雷聲轟響。家屬不放心地回頭一看,只見洶湧波濤的江中, 憑空出現了一個小山頭,有人說,如果家屬按照郭璞所囑,那小山會隨波逐浪不斷上長,高過金山。小山就是後來的石簰山。
     葬後三日,有人看見郭璞在南州市販賣穿過的衣服,並和相識的人交談,而且不只一人談到這事。
    王敦不相信傳聞,命人開棺驗屍,只見棺內空空如也,郭璞早已屍解,成了水仙伯。

楊救貧

http://www.dawonn.com/z%20we%20do%20su.htm

        楊筠松,名益,字叔茂,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 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


        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唐朝僖宗年間,統治階級奢侈日甚,朝政腐敗、賦稅苛重、民不聊生。農民領袖黃巢揭竿起, 異旗指處,所向披靡。唐廣明元年十二月,大軍佔領潼關、攻克長安。唐僖宗[李儼]在緊急情況下,攜帶三個妃嬪、四個親王,僅有五百名神策“軍”護駕,倉皇逃出長安,逃往四川。

        這時,為官廉潔的楊筠松,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瓊林禦庫,管靈臺地理。目睹李唐王朝的腐敗,早已淡泊名利、不戀權位,將庫中珍藏有關風水地理的經典秘笈帶出,使得中國勘輿學青烏子的《葬經》、郭璞的《錦囊經》、陶侃的《捉脈賦》、一行和尚的《界水說》、司馬頭陀的《水法》和丘延翰的《八字》、《天機》等一大批珍貴古籍,得以流傳民間, 楊筠松趁機棄官為民,遠離長安,回歸民間,鑽研勘輿,浪跡各地,為世人勘察,擇定吉穴佳壤,營造祖先墳墓。

        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斷髮入昆侖山,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禦庫秘笈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證所學。

        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後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後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

         後師徒出遊至韓信藥口壩,唐天祐三年(西元九○六年)遭人暗算,中毒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葬于江西於都縣寬田鄉楊公村附近的梅江之岸,距其板凳定向選址的管氏宗祠“繼述堂”約一公里。楊公壽終,曾文辿親為卜葬八仙下棋形,時乃光化三年,庚申歲三月初九日也。後因山洪爆發,江岸崩塌,楊公墓埋入江底,跡不可尋。

  傳說楊筠松之死,乃因贛州.虔王盧光稠聘請楊救貧為其父母擇地建墓,此墓在寧都縣洛口鄉麻田村圩場西北1.5公里的山坡上。足證他們關係密切。

       盧光稠先前請楊救貧擇基地築贛州城。贛州府城,最早是東晉永和5年築的土城,故址相傳在章貢二水之間,至義熙2年水毀,存在不過46年。後府治遷水東。南北朝,贛南為南康國,城治在於都。贛州城廢。五代十六國時,盧光稠被封為虔王,請楊救貧為其擇址建城。楊救貧選贛州城址,為上水龜形,龜頭築南門,龜尾在章貢兩江合流處,至今仍名龜尾角。東門、西門為龜的兩足,均臨水。從地形上看,贛州城有兩條來龍,一是南方九連山(離方,屬火)發脈,從崆峒山起祖,蜿蜒至城內的賀蘭山落穴聚氣,結成一處立州設府的大穴位,這條龍還有一個小支落在歐潭。此外,贛州的北龍脈來自武夷山,經甯都、萬安、贛縣,分成數小支,落穴于儲潭、汶潭。這三潭是贛州的水口,和贛州城外的峰山、馬祖岩、楊仙嶺、搖籃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贛州城山環水抱的局勢。贛州城遂成為一座三面臨水、易守難攻的鐵城。盧光稠得以擁兵一隅,面南稱王30餘年。

      後因不與貪官卜墓,而遭毒害身亡於藥口壩,其徒將其卜葬於此。當地居民為感念楊公之德行故將該地名改為楊公壩,今名楊公村。

     楊公墓址因河床升高早己深陷江底,現僅於河床邊之坡地上,有明代萬曆年間所立紀念碑乙座,以供後人憑吊。楊公墓位於江西省宇都縣寬田鄉楊公村,李魁斗曾數次前往訪查與吊念。

     出生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視富貴榮華過眼雲煙,一腔心事系於堪輿事業,憐貧濟苦,為人排憂解難,深得民間敬仰。楊救貧在堪輿學上力主巒頭形勢,擇龍穴,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二十四砂葬法》、《疑龙十问》、《葬法倒杖》、《天玉經》、《玉尺經》等著作傳世,並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中。

       楊救貧在興國縣梅窖鄉三僚村定居期間,為當地民眾堪定陰陽宅址,遍覽贛州名山大川,授徒傳藝,使原來藏於皇宮密室的堪輿學廣傳民間。曾文辿、劉江東(劉七碗)、黃妙應、厲伯紹、葉七、劉淼等堪輿名流均是楊救貧的真傳弟子。其後,堪輿學在贛南廣為傳播,世代相傳至今,贛南堪輿學派繼承了楊救貧重形勢、重龍脈的理論精髓,被稱為“山形派”或“贛南派。楊筠松被尊稱為開山祖師。

       三僚地處興國、于都、寧都三縣交界,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山區小村,唐僖宗乾符18年(公元880年),朝庭金紫光祿大夫、司天監正、風水大師楊筠松先生,看到大唐氣數將盡,告別朝廷,離開長安,水陸兼程,一路南下,到了江西三僚,楊筠松爬上山,拿出羅盤,眼睛一亮,這裡的地形就像一幅太極圖,決定居住下來,授徒傳業二十多年,開創了中國南方風水文化的先河;楊筠松被海內外勘輿界尊為贛派風水祖師。
  公元905年,唐朝覆滅。楊筠松在于都藥囗被虔州刺史盧光稠害死,三僚曾、廖兩姓村民各祀一座楊公祠,各供楊筠松、曾文辿、廖蝺塑像。

        1421年,「靖難之變」燕王朱棣登上皇位,遷都北京。明成祖到了北京,招聘天下能人賢士,進京替明朝新都看風水。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三僚,廖均 卿、廖信厚、曾從政奉旨勘定故宮紫禁城、明十三陵; 廖文政、廖勝概、曾邦文、曾鶴賓奉旨相度修明長城和治理黃河等。
十幾對大銅鑼,八九對號筒,幾十個人,一路鳴鑼開道,趕往京城。三僚村出了御用風水師,名聲大振,各地 紛紛派人來聘請三僚風水先生--興建府州縣學宮、風水塔、古寺、文廟、宗祠及袓墳。

  三僚的風水文化自唐末延綿至今,一千多年,有國師24位,明師72位,皇帝封為欽天監博士36人。楊筠松開創的堪輿之術, 不僅在本土流傳,而且遠播海外。

        站在曾、廖兩姓交界的「和合石」。「三僚村是一個盆地,形似一張太極圖,盆地中問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他說:「曾屋村和廖屋村宛如太極圖中的兩儀,後來三僚村民為進一步強化八卦圖形,在盆地四周建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出8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廖金精

風水地理教學      廖瑀,字伯禹,生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天福八年(西元943年),祖父為廖鑾,父為廖三傳。


       廖瑀曾入山學道,長居甯都翠微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精通四書五經,又稱其為“廖五經”。

      唐末,天下離亂,科舉不繼。因其父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因此轉而研究堪輿之術。後來又得到楊救貧所傳《青囊秘笈》,演著《懷玉經》、《俯察本源歌》等著作並傳於後世。

      廖瑀的祖父廖鑾官至刺史,曾請楊救貧到故里黃陂,請教堪輿之術,黃陂至今尚保存一座“花門樓”古建築。千百年來,中壩廖氏家族的婚喪隊伍必定從此門經過。

      相傳修建此門樓時,廖瑀向楊救貧請教,楊救貧問:“你打算建在何處?”廖瑀沒有立即回答,站在自己認定的地方不動,楊救貧又問:“子午線在何處?”廖瑀用一枚繡花針插在腳下的地上。楊救貧掘開土一看,繡花針正好插在楊救貧事先埋藏在土中的一枚銅錢的方孔中。楊救貧大笑說:“可喜可賀,你真有能耐,找到了生龍口,建起門樓後,廖氏必當盛旺發達、裔遍江南。”

       楊筠松即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起義軍攻破京城後,楊救貧剪斷頭髮,潛入昆侖山,尋找龍脈,路經寧都,以地理術名傳於世。
  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追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笈。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對聯“竹杖青奇萬裏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廖禹,字蕘純,或雲字萬邦。甯都人,隱金精山,號金精山人。作《穴法》、《泄天機》及《鼇極金精》。

     風水村就是江西省興國縣的三僚村,在縣城東南約 64 公里處。現有人口 4600 餘人,主要為曾、廖兩姓。從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開始,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在江西、廣東、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
     宋朝以來,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國玉、明朝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築風水,三僚人稱之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師”的說法。隨著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臺和東南亞一帶。當然,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明十三陵。

     三僚人先後有數十人奉詔供職於欽天監衙門,專司皇家風水職事。三僚廖氏在明清時期擔任過欽天監職務的有:
     欽天監國師:廖金精、廖興、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

     欽天監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紹定、廖覺先、廖炳、廖紹寵等。

     曾氏擔任過欽天監職司的有:曾從政、曾邦旻、曾鶴賓、曾永章、曾國瑞等。即便如此,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傑作。

     三僚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在外看風水,風水堪輿文化的繁盛與楊救貧是分不開的。在廣大的客家地區,楊救貧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然而史書多語焉不詳。

     謝世南,與甯都黃陂楊依謝氏同宗同源,《珍溪東山謝氏族譜》上有詳細記載。其曾祖父為謝韓複,祖父為謝二郎,父為謝漢儒。謝漢儒,名祿,妻子吳氏,兒子謝世南,孫子謝永錫。其家世居寧都城西。

      謝世南,名儀,是個有名的堪輿家。傳說其岳父廖瑀,著有《懷玉經》,一直藏在衣裳裏層,立誓不輕易洩露。但是,一日廖瑀去女兒家做客,他女兒廖氏為他洗衣時將書偷出來抄錄了一本,謝世南因得到了岳父的秘術,一時名聲雀起。逝世後,侍郎廖彥為他擬墓碑銘文,書法家米芾書寫,見者歎為二絕。

      因得到岳父廖瑀的《懷玉經》之秘,宋真宗祥符年間,謝世南奏請只要更改城門,就將誕生太子,應驗後皇帝非常高興,就以第六公主匹配其子謝永錫,他也得贈武功郎。

      謝永錫,名樂,字武佾,精通周易,兼習父術,以堪輿地理之術交遊諸公卿,匹配宋真宗第六女南陽公主後,在皇宮祿享有年,省親同歸故鄉,因過一山嶺時道路狹窄,難容車馬行走,即以錦裙遮擋,隨行官軍而下車步行,此嶺遺名“裙隔嶺”,至今尚存。

姜子牙

風水地理教學       呂尚,, 姓姜,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 山東省日照市東),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於呂(今河南宛縣),子孫從封地改姓,故名呂尚。


       呂尚, 商朝末年人,飽學兵法戰策,但家庭極貧, 年輕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餐館酒店。還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不成,輾轉去陝西,在渭水茲源釣魚,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施展才華。

       姜子牙在世的年代,正是殷商走向衰亡, 周侯逐漸上升的時期。姜子牙聽說周伯姬昌施行仁政,經濟發達,政治清明,深得人心,便很想興周滅商, 一展雄才大略。而此時姬昌也正在為治國興邦廣攬人才。

       於是姜太公離開商都,來到周的領地, 在渭水河濱,終日以釣魚為生,其實是在觀察時機的變化。據說,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釣,魚當然釣不上來,所以才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

       在他80歲那年,周文王訪到了他,拜為丞相“軍師”。姜尚輔佐周室安邦治國,勵精圖治,幫助姬昌制定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如:實行“九一租稅制”,即農人租用公田,只繳納九分之一租稅的低稅制度;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分地”,作為官吏的奉祿,而且子孫可以承襲等。這樣,就調動了農人在官田上努力生產、官吏們自覺地搞好本人分地生產的極性。

       姬昌死後,兒子姬發繼為西伯侯,尊呂尚為“師尚父”。

      姜子牙說:“如果你殺了一個人就能使一千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兩個就能使一萬個人害怕而不再犯罪,殺三個人就能使三軍軍威大振,那麼你就把他們殺了;如果你賞了一個而使一千個人高興,賞兩個人而使一萬個人高興,賞三個人而能使三軍上下都高興,那麼你就賞他們;如果你能通過法律條令約束一個人而使一千人遵照執行,那麼你就用這法律法令去約束他;如果你能通過禁止兩個人的錯誤行為而使一萬個人不再去做,那麼你就去禁止;如果你能通過教育三個人而使三軍上下都受到教育,那麼你就去教育。總之,能夠殺一個而懲戒上萬人,賞賜一個而激勵更多的人,這才是有道明君的權威,幸福之所在啊!”

      武王姬發聽了,頓開茅塞,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時時慎于刑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背叛殷商而依附周室外的人越來越多,出師伐紂的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

      這時周朝已羽翼豐滿, 國勢日隆,而殷商王朝已出現土崩瓦解之勢。特別是殷商王朝忠臣良將多被陷害殺戮、囚的囚、逃的逃。 姜子牙審時度勢,認為伐紂的時機已到,便親任主帥, 統領大軍,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直取商都。經過牧野一戰,大敗商軍,迫使商紂王連夜出逃,與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中國歷史上的殷商王朝至此宣告滅亡, 姜子牙終於完成了扶周滅商的宏圖大業,建立西周。

       周武王為了鎮壓東方的蒲姑(今博興)、奄(今曲阜舊城東)、萊(今高密、昌樂)、紀(今壽光)等夷國,開拓山東疆域,封呂尚為齊侯,都營丘,是為齊太公。呂尚 受封齊地後,簡化禮儀,循應民俗,提倡工商,發展漁鹽,齊國於是民附國固。由於姜太公的雄才偉略,被後人稱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史記·齊太公世家》 我國著名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說姜太公曾在昆侖山從元始天尊學道,後來奉師命下山輔佐周室。在起兵伐紂時,使用各種道術, 與紂軍戰鬥而完成興周大業, 把姜太公神化了。
      呂尚著有《陰謀》3卷(一說36卷)、《陰符鈐錄》1卷、《金匱》2卷、《六韜》6卷。

姜太公的釣魚台

     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

      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台遺跡,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台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一 行禪師

尋找 紫微大師-沈平山「八字命學」,融合了易經、陰陽五行、天文星象學、統計學,而成為一套浩瀚複雜的學問。


     唐代繼承隋朝制度,設立太史局的天文台。當時殿中侍御史李虛中是觀測天文、撰定歷法、頒布曆書,掌握宮廷祕傳之術的專家。

      唐朝高僧一行禪師,俗姓張,名遂,卒諡大慧禪師。巨鹿(今屬河北)人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曆法,善於漢易,引用卦氣解說曆法。推《周易》大衍之數,改撰《開元大衍歷經》。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大衍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大日經疏》、《大衍曆》、《開元大衍歷經》、《七政長曆》、《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

      徐居易,字子平,別號沙滌先生,又稱蓬萊叟,五代時東海人氏,是一個隱士,對於讀書做官沒有興趣,長期隱居于華山西側的棠峰洞,醉心於八字算命術 。通陰陽五行,集八字命理之大成,改以日幹為我(日主/命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為“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算命術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李虛中推算年、月、日干支的辦法,演進為年、月、日、時的"四柱"法。他將八字命理學的基本架構去蕪存菁,形成了以陰陽五行〈正五行〉為基本的推演方法。

      徐子平將過去以年柱為主之論命方式,改由以日柱(出生日之干干)為主,並以四柱內五行之生旺死囚、生剋制化、刑沖會合等等變化來論命運,還將許多算命技巧,編成口訣、詩歌、韻文等,給後人學習八字算命帶來極大的方便。這些研究成果,都收錄 在他所著《淵海子平》一書之中,至此,四柱八字之學術,建立了完整的體系。後人為了紀念徐子平,遂將四柱八字學稱為子平八字。

      目前我們所研習的「八字命學」,就是宋代的版本,亦稱「子平四柱八字推命術」。是以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化為天干地支 (六十甲子 ),來推演出他的妻、財、子、祿,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屬於「術數」的一種。

      八字是一種「實驗學」,就是要親自動手來練習!不斷幫人推算八字、才有可能將它學會。
      何謂「本命元神」、「命格」、「十神」、各種「神煞」。瞭解這些,就可以掌握住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才能」等基本特色了!當然,就能根據一個人的八字推算一生軌跡,還 能推算全家人的吉凶禍福,及事業、感情、婚姻、財運...,通常對我們影響最多的一些事情了!
欄江網(窮通寶鑑)

  《滴天髓》為中國傳統命理學中最重要的典籍,相傳其原文為宋之京圖撰,明代劉伯溫為之注釋,到清代道光年間,士人任鐵樵再為《滴天髓》作疏。 任鐵礁,清代乾隆年間著名的命理學家,精研五行生尅文理《五行大義》一書。對《滴天髓》一書的增注闡微,分篇詮釋,深富哲理,堪稱中華命理學的大成之作。

      萬民英,字育吾,明大寧都司人,嘉靖進士,曆官河南道禦史,出為福建布政司古參議。著有《三命通會》.《星學大成》。被收入“四庫全書”。

      張楠,號曰神峰子。命號著作《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研命立論推崇“蓋頭說”、“病藥說”、“雕枯旺弱生長”、“五害正謬說”、“子平諸格正謬說”、“動靜”、“六親”等八法,其命學理論對後人頗有影響。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年十二歲而瞽,乃從師學京房術,占禍福多奇中。父清游大同,攜之行塞上。石亨為參將,頗信之,每事咨焉。英宗北狩,遣使問還期。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為初之應,初潛四躍,明年歲在午,其干庚。午,躍候也。庚良,更新也。龍歲一躍,秋潛秋躍,明年仲秋駕必復。但繇勿用,應在淵,還而復,必失位。然像龍也,數九也。四近五,躍近飛。龍在丑,丑曰赤奮若,復在午。午色赤,午奮於丑,若,順也,天順之也。其於丁,像大明也。位於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歲丁丑,月寅,日午,合於壬,帝其復辟乎?」已而悉驗。 石亨入督京營,挾自隨。及也先逼都城,城中人恟懼,或請筮之,寅曰:「彼驕我盛,戰必勝。」寇果敗去。景泰三年,指揮盧忠告變,事連南宮。帝殺中官阮浪,猶窮治不已,外議洶洶。忠一日屏人請筮,寅叱之曰:「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忠懼而徉狂,事得不竟。已而忠果伏誅。英宗復辟,將官寅,寅固辭。命賜金錢金卮諸物。其父官指揮僉事,將赴徐州。英宗慮寅偕行,乃授錦衣百戶,留京師。寅見石亨勢盛,每因筮戒之,亨不能用,卒及於禍。寅以筮游公卿貴人間,莫不信重之,然無一語及私。年幾九十乃卒。

      沈孝瞻,清乾隆年間進士,精研命學。著作《窮通寶鑒》和《子平真詮》流傳於世。被後來研習命學者視為經典。

      徐樂吾先生,是近代八字命理的大師巨擘,其著作皆有高度的可讀性.如子平粹言就相當基本概念,熟讀細思後,再研習徐師的其他著作,定然大有裨益.

      袁樹珊, 江蘇鎮江人,生於1881年,清末著名文人,命理學家,其代表作《命譜》及《命理探源》。被後人視為命學精典。

      臺灣學者吳俊民的《命理新論》,提出一個理論:他以為,一年的交接不應以立春為界,而應該以冬至為界。他在他的《命理新論》中說:“年柱干支必須自冬至點開始更換——千餘年來古今命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以立春點(寅時)為年柱干支更換的終始點(這是一個算命不準的重大原因)。須知日干支創設與天地定位早在四千多年前,以後歷代因曆法不同,正月有時建亥,有時建子,有時建丑,有時建寅,這不過是一種行政上的法令,它只能使一般人四時作業更能與氣候適應,並不能改變太陽和地球的運行,所以對原來與天地配合的干支和其運行流轉,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改變的理由。我為糾正千餘年來的錯誤,經十餘年的反復思維與求證,認定從今以後,年柱干支必須自冬至(子正)點之時辰開始更換,千萬不可拘泥舊說,仍以立春點之時辰,為年柱干支更換的終始點……”

      窮通寶鑑,三命通會,子平真詮,滴天髓等傳世名作,可以作為進階研習書,深思熟研.其次就是參看前人編著命譜,了解批命實務的內容.

麻 衣 子,, 晉 代 著 名 道 人

沈平山-命理教學     麻 衣 子,, 晉 代 著 名 道 人, 姓 李 名 順 甫 , 秦 中 人 。 生 於 晉 穆 帝 升 平 元 年 ﹙357﹚三月 十 五 日 , 其 父名思 溫 , 號 西 寧 君 真 人。 幼 時 的 李 順 甫 , “紺 發 美 質 , 膂 力 絕 等, 性 明 慧 , 契 悟 玄 要 。
     孝 武 太 元 九 年 , 28 歲 , 因 厭 惡 世 俗 , 離 家 修 道 ,以 志 於 道 , 告 別 親 友, 獨 自 前 往 終 南山 。 有 一 天 , 遇 到一 位 道 人 , 告 訴 他 : “吾 久候 汝 , 授 以 秘 訣 ,戒 曰 : 終 南 非 汝 宅 也 , 南 陽 之 間 , 湍 水 之 陽 , 有 山 靈 堂 , 岩 洞 其 旁 神 開 汝 鄉 。 汝 往 之 , 當 有 異 人 率 眾 拜 附 , 以 翕 神 功 於 蒼 茫 …… 。
      當 他 問 及 道 人 的 名 諱 時,道 人 說 : “吾 乃 左 元 太 極也 。 說 完 便 不 見 了 蹤 影 。
麻 衣子頓 感 驚 奇 和 神 異 , 按 道 人 的 指 點 前 往 南 陽 湍 水 之陽 的 靈 堂 山 。 然 而 ,到了 靈 堂 山 多 日 , 找 不 到 秘 訣 指 點 的 地 方 。 又 有 一 天 , 正 在 尋 找 途 中 , 忽 遇 一 位 樵 夫 , 急 忙 向 前 探 問 。 這 位 樵 夫 聽 了 他 的 話 , 非 常 熱 情 地 把 他 領 到 了 一 個 岩 洞 旁 , 洞 內 空 曠 如 堂 屋 , 幽 深 清 靜 , 泉 水 潺 潺 。他 欣 喜 萬 分 , 急 忙 轉 身 向 樵 夫 拜 謝 , 但 老 者 早 已不知 去 向 ,他 更 加 感 到 驚 喜 。 於 是 就 住 此 岩 洞 ,深 居簡 出 , 修 真 煉 道 , 達 十九 年 之 久 。 

       晉 義 熙 十 年 夏 , 天 氣 大 旱 , 河 流 幹 涸 , 萬 物 枯 萎 , 民 將 以 生 計 。 當 地 居 民 張 奭 率 民 眾 多 次 到 洞 前 , 請 他 為 民 祈 天 求 雨 , 他 都 以 自 己 道 術 有 限 , 無 法 為 力 而 婉 言 謝 絕 。後 來 , 有 十 二 位 翩 翩 少 年 到 洞 內 , 告 訴 他 : “若 民 眾 再 來 請 求 , 您 盡 可答 應 。

        果 然 , 在 他 答 應 助 民 眾 求 雨 的 第 二 天, 老 天 就 下 了 一 場 大 雨 , 民 眾無 不 歡 騰 , 奔 走 相 告 , 稱 贊 他 道 術 高 超 , 為 民 造 福 。 雨 後 ,他 漫 步 山 間 , 看 到 河 水 急 流 , 萬 物 恢 複 生 機 , 心 情 無 比 的 暇 怡 。 突 然 , 只 見 雲 霧 升 騰 , 環 繞 山 峰 , 有 十 二 人 狀 如 龍 形 , 正 睡 在 背 山 那 裏 休 息 , 更 使 他 感 到 神 異 。 當 他 回 到 洞 內 , 那 十 二 人 尾 隨 而 至 , 並 立 即 跪 拜 說 : “我 們 十 二 人 都 屬 龍 族 , 長 期 以 來 一 直 住 在 這 條 河 內 , 上 帝 告 訴 我 們 , 您 修 道 必 有 所 成 , 特 讓 我 們 在 此 輔 助 您 。 如 今 , 您 修 道 已 成 ,我 等 辭 別。 說 罷 , 各 自 變 幻 龍 形, “轟 的 一 聲 , 化 雲 煙 自 洞 中 穿 穴 而 去 , 在 後 山 腰 形 成 了 十 二 個 龍 潭 。 

       修 道 已 成 的 李 順 甫 , 開 始 雲 遊 於 河 南 、 湖 北 等 地 因 衣 著 麻 衣 ,,滿臉麻子,骨瘦如柴,長手長腳,像隻螞蟻。是江湖上有名的術士,人稱“神相”麻衣。, 因 “道 術 大 行 ” , 被 百 姓 奉 之 如 神 。 

        宋 孝 武 帝 大 明 元 年 八 月 八 日 , 麻 衣 子 仙 遊 至 湖 南 鄖 陽 時 , “白 鶴 翔 集 , 祥 雲 蔚 燁 ", 真 人 嚴 坐 而 逝 , 行 年 一 百 有 一 歲 , 鄖 陽 百 姓 在 他 羽 化 的 地 方 建 造 廟 觀 , 起 名 “白 鶴 ” 。 而 在 他 修 真 的 靈 堂 山 , 也 建 造 一 座 白 仙 觀 ,作 為 紀 念 。 

        唐 貞 觀 十 三 年 ﹙639﹚ , 奉 敕 修 建 白 仙 觀 , 天 子 制 表 石 門 靈 堂 封 “顯 聖 洞 ” , 賜 旌 官 為 “普 濟 ” , 封 麻 衣 子 為 “慈 慧 普 濟 真 人 ”。

         自 此 普 濟 宮 名 聲 大 振 , 在 元. 大 德 年 間 和 清. 康 熙 年 間 普 濟 宮 又 得 以 重 修 , 成 為 豫 西 南 的 著 名 道 教 勝 地 。後 因 戰 火 , 普 濟 宮 被 無 情 地 變 成 一 片 廢
墟 。 只 有 幸 存 的 十 幾 塊 碑 石 和 一 株 古 柏 及 山 頂 的 小 天 池 , 山 腰 的 十 二 龍 潭 , 不 時 地 向 後 人 述 說 真 人 的 功 德 和 神 聖 及 普 濟 宮 興 衰 的 歷 史 。 

羅洪先

沈平山 紫微斗數教學要無煩惱要無憂,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語言休著口,非干己事少當頭。 -明‧羅洪先


羅洪先
     紫微斗數 ,相傳唐朝末年,由道家陳希夷所創,另有說是八仙呂純陽發明的,眾說紛紜,但在明世宗嘉靖年間,「紫微斗數全書」,羅洪先狀元自陳道人法嗣第十八代弟子手中得寶;重新編撰,付梓問世廣為流傳。 羅洪先編撰本書的動機,係因榮祿晦霨的境遇, 讓他對命運產生了探討興趣 ,也由紫微斗數找到天命定數。

      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明朝江西吉水縣盤古鎮黃澄溪人,後因羅氏在該地逐漸沒落而廢棄,遷到泥田 。羅洪先是(1504-1564)明代道教學者。父親羅循,字遵善,考試時,遺失衣服。同寢室的室友幫他找到偷竊的人,他們探察對方行囊,拿出衣服給羅循看。羅循委婉說:“東西有時相類似,我那些室友們喝醉酒亂說話!” ,羅循在那一年考取進士,官居副使。

     羅循到了壯年,還沒有兒子。一天路過一座寺院,看見停放七口棺材沒有下葬。他把自己的官俸捐出來,叫和尚把那些棺材埋了。晚上夢見神人,賜給他一個童兒。於是夫人 生下了兒子羅洪先。他替孩子取號為念庵,就是一念之善的意思。 有說羅洪先能夠考上狀元,都是他父親做了很多陰德。

     羅洪先, 從小仰慕理學家王守仁,15歲讀了王守仁的《傳習錄》,欲往受業,後因父親阻攔未成行。
     明嘉靖八年,羅洪先殿試得了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告歸。

     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經筵講書官,父母相繼過世,回家奔喪。

     嘉靖十八年(1539年),召拜春坊左贊善。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請來歲元日皇太子出禦文華殿, 受百官朝拜,在嚴嵩擅權的年代,羅洪先因立太子之事忤逆了皇帝,被黜為平民,政治受到排擠,只好辭官回鄉研究學問, 此後不再出仕。

     羅洪先罷歸後,飽覽三教書,推尊道教,寄居方外。初學李夢陽,繼從唐順之等講磨,辟居石蓮洞、作正學堂,讀書其間。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及《冬遊記》一卷,並輯《皇經集注》十卷。成為著名的理學家。與錢德洪、王畿、鄒守益相交甚厚,是江右王門的中堅人物。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年六十一。 隆慶元年(1567年),贈光祿寺少卿,諡文恭。

     吉水縣西大門的阜田鎮,有一處文化底蘊豐厚,冬暖夏涼、精巧別致且具“仙氣”的自然人文景觀之地——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堪輿學家羅洪先曾在此廣收門徒開壇講學,並費時10年繪製了《廣輿圖》。該處怪石奇立、風景幽美,一片平坦之地上突起巨石,鳥瞰似青蓮擁翠,如盛開的朵朵睡蓮,當地人稱之為“石蓮洞”。內有石洞八、九處,且大小各異,形狀迥然,幽而不深,岩壁呈人物鳥獸諸狀、天然趣成,當地人稱之有“華山之險、廬山之美、九寨溝之幽、井岡山之秀”。

     前往石蓮洞探訪。一路上薄霧輕漫,田野碧綠,空氣清新沁人肺腑。到達吉水縣城阜田鎮。石蓮洞, 就在離阜田鎮7.5公里的萬華山腳下 。
     明嘉慶19年(西元1584年),一天,羅洪先與友人出遊,離家往西北行20餘裏,經阜田鎮的高坑、竹園來到石排山下,路上遇見一個孤獨的老和尚,便詢問其為何不帶小徒?老和尚說庵旁有一石洞,常有虎豹出入,把和尚都嚇跑了。羅洪先便請老和尚帶路,前去看石洞,三人經石縫而入,幾經迴旋後,見裏面空曠豁朗,不同凡響,上下四旁怪石嶙峋,荒草淒淒,遠離塵世紛擾。羅洪先覺得此地是一讀書的好地方,便雇人鋤草、砍伐荊棘,清除淤泥辟之為書院,名為“石蓮書院”,並繞院遍植松柏、竹梅,還在洞頂築就了講經台——既現在的“小蓬萊”,從此閉門謝客,廣收學徒,默坐一榻,三年足不出戶,培育了胡直、曾乾亨等一大批名人。

     由於道學精深,奇行異舉,當地老百姓視之為“得道仙人”,而他的書法,也帶了“仙氣”,廣受歡迎。

     石蓮洞座西北朝東南,屬典型的丹霞溶崖地貌,東西長150米,南北長140米,占地21000平方米,大洞(主洞)名曰“佛廬”,高11米,占地300平方米,可容百餘人休憩。岩上有“石蓮洞”3個模糊的大字。洞內岩壁紋形黝黑, 呈天然的人物和鳥獸狀。“佛廬”右後有一副洞,洞高8米,或若一廳堂,或若一廂房,洞頂嵌有鍾乳,倒垂如山川人物,花木鳥獸,以石擊之,發出“著著”聲響。再往後又是若干小洞,洞外有洞,縱橫交錯如迷宮,小洞內石鐘乳橫插倒豎,隨物賦形,惟妙惟肖,洞頂岩石鏤空如珊瑚島,犬牙交錯,罅隙透光,仿佛千萬縷金絲線從天而降,一派鬼斧神工之景。

     主洞的背面上方,有石桌、石墩、石床之物,石壁上刻有明代學者羅大弘懷念羅洪先的五絕詩。相傳這裏是羅洪先當年著書立說、休憩的地方,也完成了他的學說,費10年之功,殫精竭慮,增補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彙成《廣輿圖》一書,此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除第一幅為明代全國行政疆域總圖外,其他以省區為單位,一省一幅,共16幅,還有每個省的沿革、形勝、所轄範圍和計證田賦數字等。同時,還發明地圖比例尺,將地圖按精確的比例縮小成袖珍地圖,這種繪製地圖的比例尺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羅洪先為了使地圖便於攜帶,苦思冥想如何把它繪成書本一樣大小。一天他看到夫人教女兒繡花,把一幅很大的月季花圖案縮小,繪成了一幅很小的花樣再繡到鞋面上,而且繡出的花樣形狀逼真,毫不走樣,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便問其夫人用什麼方法描花樣,夫人回答是“縮樣”。他又問縮多少,夫人說隨心所欲。羅洪先於是從中受到啟發,覺得繪製地圖也應該是這種“縮樣”的方法,按照地域的實際面積成倍地縮小,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終於制定了繪圖比例尺。

     出了主洞,往左百余米,有一短垣小門,署名“虎豹關”,相傳羅洪先手書,筆力遒勁,是羅洪先當年驅趕虎豹之地。其後不遠的岩壁上,還有羅洪先手書“梅關”二字。《四月至洞見梅花》,詩曰:“春日初臨已豔陽,石門自啟入青蒼。莫言洞裏無供給,已因梅花到骨香。

     羅洪先到了石蓮洞後,專注研究地輿學,為了把地圖繪製得更為精確,他奔赴各地實地考察,即使數千里之外,也不怕艱苦,步行考察,踏遍了全國山川河流、名勝古跡,廣泛收集資料。

     在長沙嶽麓書院,他宣講的“良知良能”,餘音猶在;在山西晉祠,他留下的飄逸書法至今還為世人所稱道;游廬山訪白麓洞書院,他題在石碑上的詩篇被人藏如至寶;踏遍樂安縣的山水,為明代刑部郎中董燧題寫的“高廣正大”坊額, 至今清晰可辯;足跡來到宜春的銅鼓山、七重門、抱子石和大幽山等名勝。

      羅洪先最後到底魂歸何處?葬身哪里?依然無定論。有一種說法是,當他來到銅鼓後,有一天向大幽山走去,但見山中峰迴路轉,迷路不知去向,便問山裏砍柴的老翁,老翁以手一指,羅洪先便沿著所指方向走去,結果誤投了另一座大龍山。時天色已黑,羅洪先來到山中一道院向道長借宿,道長見其赤足長髯,貧困潦倒,不像香客, 就拒絕留宿。經羅洪先再三請求後才答應借宿一夜,但是把他安排在穀倉裏住。因疲勞過度,羅洪先把穀倉門一關, 便倒頭而睡,卻因此忘記了通風,第二天人們發現他被悶死在穀倉裏。後來就把其與穀倉一起,埋葬在銅鼓幽居鄉大梅村境內的大龍山上,如今足踹墓包,墓內會發出“咚咚”之聲。

      據吉水《羅氏通譜》上記載,羅洪先最後一代子孫是傳到第九代,在石蓮洞裏吃齋信佛,沒有再傳後人。

風水地理師--劉江東

沈平山-風水地理教學

    劉江東,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生於大唐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字淵則,又名七碗、添碗、晚年號劉白頭。因其祖父為盧王參政,與楊救貧先生知遇,遂請其收劉江東為徒。曾、廖二姓將堪輿術列為家傳,不傳外人,劉江東傳道,不拘姓氏,好學者則傳之。
     劉江東是楊救貧先生的主要傳人和楊公堪輿理論實踐的主要記錄者之一,為楊公堪輿的繼承和傳播者。其本人著有《囊金》一書傳世。去世後 ,葬在上老村,墳墓保存完好,惜其後人重修墳塋時改了碑向,墳墓右側已生白蟻。

      據《地理樞要》云:(唐國師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

       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劉江東於北宋開寶五年歿,享年88歲,葬於都上腦村西南天字嶺半山腰,其墓尚存。碑文是:

“彭城劉氏,生歿於載譜,本處尚書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

七世祖劉公川魯老府君

八世祖考劉江東府君之墓

     澄江村位於江西省于都縣葛坳鄉,地處江西省東南部屬於于都縣境北邊,北近寧都縣交界處西依興國縣境東靠瑞金。澄江村東面有青塘河由北往南流入梅江。距贛州市約需兩個小時車程,由三一九號國道葛坳鄉路段右轉小路往東約二十分鐘路程可達,處於東京115.7度與北緯26.4度間,海拔高度約近三百公尺。是一處偏僻寧靜的小村莊,整個村境週圍有如密閉形的盆地般,四週山巒壘壘幾與外界隔絕,初次探訪者如無熟人帶路恐難以尋得路徑進入。
    譚全播死後, 譚文謨接掌父親職位,執政處州而續父親居住於贛州城内。譚文謨因娶劉江東之女劉氏為妻, 因而得到劉江東傳授堪輿秘笈,而後自行卜居於潭布,後又遷徙三坳之石橋頭,時岳父劉江東前往堪查後,因覺不理想,便為女婿譚文謨尋得澄江之風水寶地。自此譚氏一門人丁大旺,後因人口衆多裔孫外遷各地,有的遷回原居地石橋頭,有的遷至洛口.瑞金。
    譚文景為譚文謨第九世孫,原出生於寧都斫柴崗,於宋代時官任都指揮使出鎮於漢陽,宋仁宗時辭官還歸故里,譚文景亦習先祖譚文謨延傳下來的堪輿秘旨,當回祖居地澄江堪查後,發現澄江確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回遷澄江祖地而成為今澄江之始祖。
     劉江東次子穎再傳有: 性存、隆、深、樂玄、淵、德真、均玉、均寶、時習、信叔、厚拳、云岫、世仁、世良、宗顯、敏政、歧山、伯魏(字顯中,明洪武初年下詔賜南京都場及玉門場禦袍官誥,不受)。

      劉江東婿譚文謨再傳有: 昭、映州、璆、玉山、濟川、遁庵、輝山、碧澗、蒙溪、山泉、江叔、勒山、鐵山、辰峰、德新、以信、壽鄉、敦素。
     《    劉氏族譜》載:“淵則公……我脈祖,字江東,號白頭,又名子升調市,別名漆碗,世稱見道先生。唐中和四年(884)甲辰,二月初五生,歿于宋開寶五年(972)壬申二月,壽89歲,娶江氏、側室陳氏,合葬天子嶺,望江虎形王字穴……
        公與全播共為盧王參政時,楊筠松避亂至虔州,為防禦史盧光稠葬父于石人壩,因此,遇楊公同會文辿、胡矮仙等肄業授術,遂得其秘……。”

  該墓碑注記:中行“七世祖劉公川魯老府君,八世祖劉公江東老府君之墓”右行:“生歿載譜,巽乾向兼已亥(山向有誤),吉度分金”,左行:“西元一九八一年重修”。墓址:尚書奄屋背。

  該墓穴情:

  水口:庚酉宮  入首龍:已巳

  朝堂水:右癸醜水倒左

  朝應峰:艮、庚、酉、酉、辛、戌、乾、亥

  墓情判斷:生養水朝堂,當主發丁。辛乾二峰為薦元官貴,《玉尺經》雲:“薦無官貴透空,應是才高不第”,而此為尖齊高聳,當主名登榜首”。



劉江東所扦劉氏宗祠

  水口:丁未宮

  入首龍:因水土流失,未明。

  朝堂水:左乾亥,甲卯二水倒右

  朝應峰:亥、艮、甲、卯、乙、辰。(乙峰低陷,欠秀)

  坐穴扡向:庚申木穴,扡庚山甲向兼申寅

  《劉氏族譜》載其形勢雲“來龍天字岺,腳踏湖江山。左邊左旗山,右邊旗山面。七星過塅腰帶水,前面公案桌,後面筆架山。”

  穴情判斷:

  1、乾亥、甲卯二水,主丁財兩盛,《玉尺經》雲:“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祿萬鐘。”又雲“迢迢生水貫天罡,不獨長房毓秀,曲曲旺神歸墓庫,亦應仲叔均榮。”

  2、甲卯乙三峰,本主出帝王之相,《玉尺經》雲:“甲卯乙秀拔,獨佔乎魁元。”所憾甲卯二峰欠拔,乙峰低陷欠秀,科第有限。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地理風水國師--吳景鸞

      在王亭之所說的中州派 吳景鸞算是中州派的祖師,善於紫微斗數和玄空風水 。


      吳景鸞,字仲祥, 宋朝-江西.德興人,吳景鸞的祖父吳法旺 是五代時南唐的地理風水國師,吳法旺的兒子也就是吳景鸞的父親吳克誠 深感自己的風水術不精 ,千里迢迢跑到華山陳希夷處拜師 ,陳希夷看到吳克誠歷經千山萬水, 為了求得風水術 一步一步的走到華山 ,乃收吳克誠為徒,陳希夷把自己從後梁時曾文辿所傳授的風水術數, 毫無保留的教給吳克誠,吳克誠在返家途中. 受了風寒, 加上旅途勞累 過了沒多久就往生了。
       這時吳景鸞只是四五歲的小孩 ,吳的祖母教導吳識字 ,並叫吳要仔細研讀吳克誠的遺稿,學得了 紫微斗數與風水的兩個秘訣。吳又拜了多位風水名師 ,加上自己的資質與 努力 ,而成為一代的宗師。
       宋慶曆元年辛巳年,詔選陰陽師,郡學官推舉吳景鸞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奏言(牛頭山山陵議狀)過直, 反對邢中和的看法, 評議牛頭山不適合作為陵寢 , 要求皇帝先把自己關起來 若不應驗,願賠上自己及全家老小性命 ,其論如下 :

龍脈偏枯 山崗撩亂

山不高於旺相 水不離於鬼鄉

白虎崢嶸 青龍低陷

箭風劍水 暗射交衝

三劫賊山 照臨凶位

八煞惡水 流入刑方

玉堂缺陷 寶殿空虛

坤風直射 未水傾流

己方殺見 牛地劫衝 離宮坎水直流,禍至尊下

     皇帝看了,大為憤怒,將他下獄。吳被關到大牢裡面,沒多久宋仁宗慶曆元年 面臨西夏入寇, 而由韓崎與范仲淹抵禦, 仁宗四年與西夏議和 ,發生靖康之禍, 徽、欽二帝北狩,遭拘留,,吻合了吳的風水判斷 , 仁宗駕崩 ,大赦天下,吳被釋放出來 吳後來萬念俱灰 對於世間的富貴已不再留戀, 到天門西岸的白雲山洞修道,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

     吳特別推崇郭璞,在他的文章裡多次提到青烏之書,倒辨山崗 郭樸之經安見順遷地理 ,東晉郭景純葬書 ,獨以理氣推明 而亦未言其所以然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 ,所以吳的玄機賦 基本上是從郭 璞的玉照神應經而來的。

      吳景鸞敢以自己的性命.整個家族的性命去做賭注的關鍵了, 所以吳說 ,選擇之良 莫如造命. 體用之妙 可奪神功 ,吳的道行修的不錯, 或許因為這些挫折苦難,吳只有一個女兒 沒有傳授任何風水或是術數給徒弟.吳在預知自己往生的前一天. 召來女兒 ,把自己一生研究整理的風水手稿 .家傳口訣. 龍格通玄歌.吳氏秘訣. 理氣心印解義 交付給女兒後, 第二天就往生了。

     吳的女兒不懂風水 這些資料對她來說是毫無價值,就把這些手稿放在吳生前修行的白雲洞裡面, 以待有緣人。經歷了幾百年後, 到了明朝地理人子須知的作者徐善繼, 跟吳景鸞正好是同鄉,徐有次到天門的白雲洞尋幽探勝 無意中發現到吳的這些遺稿,這就是為何在徐的書中會看到引用了吳景鸞的註解及陳希夷的註解。

     宋代,婺源有一位叫吳景鸞的風水先生,相當出名。一天,他帶著弟子路過此山,突然聞到山中飄來陣陣異香,吳景鸞問弟子何香也?弟子說:“脂粉香,此地多出美女,故有此香。”吳景鸞笑著搖頭:“非也,此乃翰墨之香,必有聖賢出。”師徒二人當即上山尋找到了這塊寶地。據說,朱惟甫曾有恩於吳景鸞一家,後來吳景鸞就把這寶地送給了朱惟甫。沒多久,朱惟甫妻程豆蔻病故,就選擇吳景鸞看中的這塊寶地。埋墳那天,吳景鸞親自到場指導。準備“下黃金”時,吳景鸞一聲“且慢”,擋住了靈柩,說好時辰未到。吳先生說,必須四種情況一齊出現,才是好時辰:一是鯉魚上樹,二是頭戴鐵帽,三要碗片盛飯,四要葛藤束腰。

       話剛說完,山下來了一位手提兩條鯉魚的過路人,聽說朱家埋墳很熱鬧,順便過來看看,來到墳地邊順手把魚往小樹一掛,這一幕被吳景鸞看到了,他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埋墳的人也看到了,都異口同聲地喊了起來:“看,鯉魚上樹啦!”;話音剛落又來了一位過路人,他剛從縣城買回一口新鐵鍋,這時天上落下幾滴小雨,他把鐵鍋當斗笠往頭一頂,用來遮雨,恰好應了“頭戴鐵帽”的話;一下 子實現了兩個條件,埋墳的人都不可耐地嚷著:“行了,埋吧!”可吳景鸞大師卻手拈長鬚,慢條斯理的搖著頭:“不忙,不忙。”就在這時,朱家的一位女傭為埋墳的人送飯來了,因為剛下雨,路滑,到墳地時卻滑了一跤,把竹籃中飯碗全打成兩半,幸好飯菜沒有倒掉。大家都餓了,一下圍上去就地拿起半邊破碗片,盛著飯吃了起來;女傭看到大家沒有責怪,這才慢慢地從地上爬起來,突然感覺不對勁:“這褲子怎麼說著就要往下掉哩?”原來,是她剛才滑倒的時候,把褲帶給脹斷了。這女傭霎時羞紅了臉,慌忙跑進樹林,扯了根葛藤應急,把褲子 繫好。

     這一切都被地仙吳景鸞看在眼裏,他知道時辰到了。只見他不慌不忙,隨手從地上撿起七顆小石子,在墓穴裏擺成北斗七星形狀,然後,用拖長的聲調唱道:“時辰已到,入土為安。起——下——”指揮大家把棺木緩緩放下。隨後,口中念念有詞,揚長而去。
      朱熹一生坎坷,14歲喪父,17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46歲已名震天下,67歲時遭權奸排斥,人被誣為“偽師”,學被誣為“偽學”,同道被誣為逆黨,一時間淒風若雨,四面楚歌。3年後,大師溘然長逝,身邊竟天一人送行;又過了7年,南宋甯宗登基,才為他平反昭雪。此後,朝庭不斷追封朱熹的官爵,地位越抬越高;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 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裏”,明清兩朝更規定朱子的學說為科舉的標準。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尖”。唐天佑三年(西元906年),朱熹的上九世祖朱瑰任歙州衙內指揮,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領兵三千來婺源鎮守,從此在婺源安居下來。文公山上因葬有朱熹第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之墓,宋嘉定二年甯宗帝諡贈朱熹為“文公”時,逐將九老芙蓉尖改名文公山。
  婺源,是地理風水師吳景鸞、理學大師朱熹和中華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曾出過550名進士。在這裏,可以欣賞到“京劇的老祖宗”徽劇的典雅韻味,“舞蹈活化石”儺舞的原始粗獷,陶醉在清純迷人的茶道姑娘的表演。因此,婺源歷來有“江南曲阜,山裏書鄉”的美譽。

     婺源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民居。古老的徽派建築,還有東和門、水壩井等歷史古跡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村民們那種寬厚、純樸的笑容,讓人有一種返古歸真的神韻。
  自古婺源就是著名的產茶區,飲茶之風盛行,不僅富有人家飲茶,文人雅士飲茶,就連農家之女也偏愛飲茶。優雅的音樂,精湛的茶藝,漂亮的村姑再喝上一杯清香的茗茶,無不讓 人留連忘返。

     文公山現是省級旅遊區,也是理學名山,附近正在修建一座水庫,古木、青竹、古驛道都讓人流連忘返。從文公山山門牌樓向上,沿山嶺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古驛道,古時是婺源至饒州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有三公里,青石板臺階層層而上,兩旁古木成蔭,行走其上,心曠神怡。

     半山腰有一座徽式山亭——積慶亭,兩邊門額上分別題寫“流蔭先靈”和“積慶後昆”,是朱熹手筆。積慶亭邊曾經有石牌刻著“枯枝敗葉不得挪動”字樣,舊時官府還派兵看守山上的墳墓樹木,所以文公山上的值被保存很好。

     沿著石階和指示牌,不久到了一座墳前,左右各有一個涼亭。墳的形狀方位就像一座交椅,感覺非常舒服,據說古時天氣晴朗可看到數百里外的鄱陽湖。
     朱熹祖墓是一塊風水寶地,被命名為“梁上掛金鐘”。墓地坐西北朝東南,在參天古木的的簇擁下莊嚴肅穆。這塊墓地發了朱熹這位千古聖賢,朱熹曾於1150年和1176年,兩度不遠數百里從福建回到婺源為先祖掃墓,並親手在祖墓周圍按八卦圖形栽下24棵杉樹,含二十四孝意思。關於這塊墓地,當地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奇故事。

天下第一風水地理師--丘延瀚

    “丘延翰,唐聞喜人,字翼之。 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年間(西元650—655年),少年丘延翰已文才畢露,名聲雀起。自幼喜讀鄉賢郭璞的著作,尤其對易學和堪輿學最感興趣。

      丘延翰以豐厚的家資,踏遍山左、山右的山山水水,曾拜縉雲(浙江)人范越鳳為師; 范師,字可儀,號洞微山人,人稱白鶴仙人,精通堪輿術,著“尋龍八式歌”,曾到三晉設壇講學,丘延翰博學多才神精聰敏,很快心領神會,悟其奧妙,成為其高弟。

      相傳,丘延翰游泰山時,誤入山壁石室,遇神人傳授玉經,即海角經也。洞曉陰陽,依法擇地,罔有不吉。開元中為縣人卜葬地,理氣交見,從此成為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洞曉陰陽的方術家,浪跡天涯,為人相宅、相地、祈福。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713—740),丘延翰應邀為裴氏族人卜葬,丘延翰踏遍了邑境的北垣、南川、西域、東鎮,從漢代古葬區到裴氏所有莊園,他的足跡最後停留在邑境東域的鳳凰山上。這裏是裴氏家族的祖居和裴氏家族的祖塋,丘延翰翻開自己抄錄郭璞啟語的冊子,把郭璞關於堪輿方面的名言和眼前的山形、地理、氣流、穴位一一對照,大驚失色,連連聲稱:“絕,絕。”一時慌得裴家人不知所措。回到裴村家中,丘延翰才慢慢說出,裴家祖塋方圓十里,是個風水寶地,遠山清貴,近山有托,青龍勝騰,白虎偉立,若以子午結穴,為雙獅弄球,右為金牛伏丘,皆是拜相公候之地,前為汪洋深潭大澤,福壽雙全之象,中為真的龍穴,這裏很快出天子,此穴的中後方形如飛鳳騎金獅,是出皇后、嬪妃、狀元、駙馬的地形,大富大貴”。
       這些話不徑而走,傳到太史官及皇上李隆基那裏,李隆基心情沉重,他回眸大明宮圍,心想,難道大唐江山真會落到裴氏宰臣之手?想來想去還是問問這位大師才好。於是皇上派官員來到河東聞喜上邱村抓捕丘延翰。丘延翰知道捕快已到,一不躲二不藏,還在捕快身邊走來走去,儘管捕快到處張貼告示,手持丘延翰的畫像,察道禁行,挨戶尋找,都沒能抓獲,捕臣稟告皇上無法捕獲丘延翰,後來皇上下詔赦免丘延翰,頒旨令其攜帶天機之書進京面上。當時,丘延翰向唐玄宗獻上自己著述的《搬砂經》、《海角經》和從九天玄女那裏學到的《八字偷天玄機》三卷,自撰《理氣心印》。並和玄宗皇帝談說陰陽象數,玄宗皇帝令祭酒造金匣玉盒,秘藏宮中,封丘延翰為亞大夫,食千戶。

    未久,丘延翰利用職務之便,盜取《銅涵經》,被打入大牢。經同事楊筠松保釋,得以赦放,丘乃將自己的《玉尺經·逐吉賦》 與宮中地理祕訣,傳授給楊筠松。
    丘延翰返鄉,名聲顯赫,仍重操舊業,四處雲遊,為人相宅、卜葬。送走丘延翰後,玄宗皇帝做了兩件事,一是令當代禪師名僧偽造一部顛倒陰陽五行、擾亂休囚、飛走天星的書,名曰皇家《銅函經》,在社會上廣泛流傳,,給後世學者造成極壞影響,難以辨別真偽。

     二是玄宗皇帝派大隊人馬,從侯馬向南經聞喜縣鳳凰垣上的“龍脈”,挖一道寬敞的衡道,既便利了交通,又從龍脈的肚臍眼上開溝挖山(即今隘口溝),自然聞喜的天子氣就消失了。
     興于隋,盛于唐,延續千餘年,丘延翰為山西聞喜縣裴氏點穴風水,共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數以千計的公、侯、伯、子、男和皇后、皇妃、駙馬等,成為人類壙古最偉大的地理造基法。
     丘延翰生前,因為裴氏之卜引來不快,便再度離鄉背井,來到江南,發現東南地域,尤其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地域,丘延翰來到這裏, 頗受敬仰。丘延翰離開故鄉,雲遊天下, 90歲高齡,客死他鄉。

     唐僖宗李儇時代(874—879),楊筠松曾任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著《疑龍經》、《撼龍經》、《黑龍經》、《36龍》等傳於世。

    楊筠松乘黃巢起義破京之時,乘機竊走皇宮藏書丘延翰的玉匣金經,而後結友入昆侖山苦讀體驗,後返回故居虔(今江西贛州市)行風水地理術為民相宅、相墓、除災攘福,人稱救貧先生。

    考其理論,皆出乎丘延翰的八字天機之說,特別令人感慨的是其天門、地戶、鬼門、人門的提法,可追溯到郭璞《山海經注》的傳說:“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西南為人門,東北為鬼門”,“西北立龍飛翼之樓,以象天門,東南伏漏石竇,以象地戶”,並以天門、地戶說用來比喻水口,影響了一帶城市佈局和民宅建築。

 山西省,有個名聲遠揚的“宰相村”——裴柏村。村莊位於涑水河畔的聞喜縣內,距縣城25公里。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間,該村曾出了59位宰相, 還走出59位大將軍。宰相村就在橫貫山西的大運公路(即“大同至運城”的高速公路)旁。

     群嶺環繞的裴柏村, 就在40多萬人口的聞喜縣內,村口一座高高聳立磚塔,像是在歡迎遠方的來客。裴柏村是坐落在金雞嶺、鳳嶺、鳳北嶺、沙坡嶺、大西嶺、小西嶺、葫蘆嶺、鐵牛嶺、虎嶺的九座土嶺懷抱中。每一土嶺上都有棵挺拔的翠柏,人稱“九鳳朝陽”。這裏是中國裴氏的發祥地。

     裴晉公祠位於村西的高坡上。大門前是一級級通天般的臺階,尚未登臨,讓人先有仰之彌高的感覺。裴柏村地處群嶺環繞的一個小嶺凹內,四周綠樹成蔭。村口是一條連通山西南北的大運公路,交通極為便利。村子的週邊是一圈連綿起伏的肥沃土嶺 。臺階共有59級,象徵著裴氏家族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將軍。推開鐵柵門,院子裏更靜,看不見一個人。沒有古祠堂裏該有的亭台軒榭,也沒有風景名勝區該有的四季花木,看不見與裴氏家族歷史地位相當的富麗堂皇,更感覺不到端莊凝重的氣氛。只有對面照壁上陰刻的幾位裴氏先祖像,平靜而又典雅,才讓人隱約感到了這裏確曾有過的輝煌。

     聞喜縣裴氏始祖, 為贏秦非子之後,非子之支孫封(非邑)鄉,因以為氏。周僖王時,六世孫陵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以“裴”為姓。後裴氏分為三支,分別分居在河東、燕京、西涼等地,但考其譜系源流,皆出於聞喜之裴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聞喜裴氏家族自秦漢曆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餘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在中外歷史上堪稱獨無僅有。

     裴晉公祠,始建于唐貞觀五年(629年),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晉公祠。當年的裴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有三進大院,是一座構建宏偉的宮殿式建築,有山門、儀門、獻殿、正殿。明嘉靖二年重修過。可惜一部分建築毀於1947年的戰亂。使裴家祠堂真正遭受滅頂之災的是1958年大躍進,那一年,裴家祠堂裏,無數珍貴碑刻被用去建房、修水庫,無數精美的木雕被拆去燒毀,千年名祠就這樣毀於一旦。
      裴氏家族中僅正史立傳與載列者,就有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在上下兩千餘年間,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禦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進士68人(其中狀元及第2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諡59人,鄉賢7人。還多次與皇室聯姻,出過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

      裴氏祠堂又稱晉公祠,晉公姓裴名度,字中立,歷任唐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相,出將入相,頻著功績,故爵封晉國公。晉公祠建于唐貞觀三年(629),有前殿、後殿、狀元坊、碑廊等,規模宏大,但屢遭兵燹,屢修屢毀,昔日的樓臺殿閣早已蕩然無存,臥立在門口前的兩尊石雕大獅子,卻依然不減當年威風,幸好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重建和修繕,才使其逐步恢復。

子平八字

徐子平
「八字命學」,融合了易經、陰陽五行、天文星象學、統計學,而成為一套浩瀚複雜的學問。
    唐代繼承隋朝制度,設立太史局的天文台。當時殿中侍御史李虛中是觀測天文、撰定歷法、頒布曆書,掌握宮廷祕傳之術的專家。
    唐朝高僧一行禪師,俗姓張,名遂,卒諡大慧禪師。巨鹿(今屬河北)人為我國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曆法,善於漢易,引用卦氣解說曆法。推《周易》大衍之數,改撰《開元大衍歷經》。開元十五年(727年),製成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大衍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學著作《卦議》及《大日經疏》、《大衍曆》、《開元大衍歷經》、《七政長曆》、《心機算術》、《攝調伏藏》、《七曜星辰別行法》、《北斗星護摩法》等。
 
    徐居易,字子平,別號沙滌先生,又稱蓬萊叟,五代時東海人氏,是一個隱士,對於讀書做官沒有興趣,長期隱居于華山西側的棠峰洞,醉心於八字算命術 。通陰陽五行,集八字命理之大成,改以日幹為我(日主/命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當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又稱為“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

    徐子平,晉安帝(西元397—418年在位)時,任華陰縣令, 棄官學道,隱居武當山砂朗澗鈞台之下,精通星象學,注《珞珠子三命消息賊》,被後代的術士所繼承。常為人針灸治病。隆安二年(西元398年)飛升而去。後人祀之石鼓庵,號曰徐真君。
     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算命術上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李虛中推算年、月、日干支的辦法,演進為年、月、日、時的"四柱"法。他將八字命理學的基本架構去蕪存菁,形成了以陰陽五行〈正五行〉為基本的推演方法。
     徐子平將過去以年柱為主之論命方式,改由以日柱(出生日之干干)為主,並以四柱內五行之生旺死囚、生剋制化、刑沖會合等等變化來論命運,還將許多算命技巧,編成口訣、詩歌、韻文等,給後人學習八字算命帶來極大的方便。這些研究成果,都收錄 在他所著《淵海子平》一書之中,至此,四柱八字之學術,建立了完整的體系。後人為了紀念徐子平,遂將四柱八字學稱為子平八字。
     目前我們所研習的「八字命學」,就是宋代的版本,亦稱「子平四柱八字推命術」。是以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化為天干地支 (六十甲子 ),來推演出他的妻、財、子、祿,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屬於「術數」的一種。
     八字是一種「實驗學」,就是要親自動手來練習!不斷幫人推算八字、才有可能將它學會。
     何謂「本命元神」、「命格」、「十神」、各種「神煞」。

     瞭解這些,就可以掌握住自己的「個性」、「興趣」和「才能」等基本特色了!當然,就能根據一個人的八字推算一生軌跡,還 能推算全家人的吉凶禍福,及事業、感情、婚姻、財運...,通常對我們影響最多的一些事情了!

管 輅

劉伯溫

耆那教的尊者--笩駄摩那(Vardhamana)


     耆那教尊奉的尊者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Vardhamana)


     為耆那教第24代祖師(Tirthankar),也是最後一位祖師。 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由“jin”演變而來,其意為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梵文 Mahāvīra),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在耆那教的創立過程中,有23個已先於他。大雄於西元前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吠舍離(Vesali)45公里的貢得村,印度東北部Kshatriyakunda, 古代Lachuar王國 [現今印度 比哈爾邦] , 父母是刹帝利種姓,父親悉達多是貝拿勒斯一個小王國的君主,母親是王后Trishala 。

    尊者大雄誕生於西元前599年的Chaitra月(現在的4月)上弦月第13天。出生地在印度比哈齊。耆那教徒在世界各地慶祝的馬哈維那節,是笩駄摩那的生日,與釋迦牟尼的出生地為同一地區,只是他的出生時間略早。他與釋迦牟尼一樣,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長大。

     雖然家庭富裕,生活奢華。大雄婚後生有一女,但他並不感到幸福,父親死後,當他30歲時便立志出家苦行,尋找解脫的宗教途徑。他放棄了王國,放棄了身外之物, 財產、家庭和舒適的環境,包括他的衣服,決定出走尋求真理,並度過了十二年的禁慾生活。在這12年來,他花了大部分時間打坐, 感懷其他生物,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並避免傷害他們,生活極為簡樸。他長久維持與贖罪勇氣, 贏得了大雄名稱。這是黃金十年,他的精神之旅,取得了Kaivlya吉安。 他現在是一個人的無限和諧,知識和自我控制。

     笩駄摩那四十二歲時,認為自己大徹大悟了,他用餘下的三十年生命遊方傳道, 大雄的其餘部分用於畢生宣揚永恆的真理精神的自由,周圍的人印度。他走遍赤腳,沒有衣服,最困難的氣候條件,以及來自各界來聽聽他的消息。 一度大雄已超過40萬信徒。大雄的說教和努力,那教哲學的傳播被認為是真正的催化劑,傳播這個古老的宗教在印度成為主流。

     西元前527年, 大雄在帕瓦 涅槃去世,他有許多弟子。年齡在72歲和4.5個月,他在Pawapuri最後一天的印度和賈殷日曆,耆那教徒慶祝這一天,他為實現解放或解脫 。

      大雄將他的信徒歸為4類,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眾(Shravak)和女在家眾(Shravika)。這個順序就叫做Jain Sangh。大雄教導說,男人和女人是精神平等相待,雙方可能會放棄在搜索世界的moksh或終極的快樂。大雄吸引了各界人士的生活,富人與窮人,男人和女人,可觸和賤民 。他組織他的追隨者到四倍秩序;和尚( 薩杜 ),尼姑(Sadhvi),門外漢(Shravak)和laywoman(Shravika)。 .這個順序稱為Chaturvidh賈殷服務團 。

       大雄的說教是口頭保留他的直接弟子在阿甘佛經 。 當時許多加姆通過佛經已遺失,損毀或修改。關於千年後,大雄的時間加姆佛經被記錄在Tadpatris(棕櫚葉用紙然後形成書籍)。Swetambar教徒接受這些佛經教義的正宗而Digambar教徒使用它們作為參考。

      幾個世紀後,大雄的涅槃的賈殷宗教秩序( 地協會 )變得越來越複雜。 有分裂,但沒有影響大雄的原始學說。 後人看到了引進儀式和複雜性,一些批評,因為使大雄和其他Tirthankars寶座上類似的印度教神。

      第一年他先後遊歷了許多地方,如庫馬羅等地。

      第二年來到那爛陀,途中艱難跋涉,衣服破爛不堪,從此裸體行乞。在那爛陀他偶然遇見了蒙克利·高夏勒,兩人結伴同行。在與高夏勒共同生活的5年中,他們多次被當作密探、盜賊而受到誣陷,後因兩人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鑣,大雄獨自來到了羅啥。他每年除四個月的雨季時需要居住在一個地方外,其餘時間都是到各地漫遊。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他苦行修煉,長達12年之久。

      當他苦修到13個年頭時,終於在吠耶婆達東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羅樹下覺悟成道,時年42歲。

      大雄成道後,先後組織教團,宣傳教義,進行宗教改革活動,長達30多年,西元前527年死于巴瓦,終年72歲。
      他的主要活動地區是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邦、西孟加拉邦的西北部、北方邦的東部和奧里薩邦等地區。

印度. 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Jainism)產生於西元前六世纪,和佛教出现的 時間差不多,耆那教的創始人和佛祖释迦牟尼都是恒河邊上修煉的人,在那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社會背景下,新的思想迸發出来。 這两人都持有一套和傳统婆羅門教不同的理論和 實践方式,所不同的是,耆那教和印度教的冲突不大,没有像佛教那麼激烈,因此經歷了两千六百年,佛教被印度教弄得基本上消失了,而如今耆那教在印度 雖然已經勢微,但還是有不可忽略的一批信徒存在。



     耆那教的創始人是剎帝利階級出身的筏馱摩那(Mahavira)(约西元前540-467年)。被印度人民稱為大雄,也就是狮子的意思。他出生於一個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歲時,抛棄物质世界,出家為一個赤身裸體的苦行者,漫遊12年後得道。他建立的教派成员稱為耆那教徒,即勝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稱號。

      大雄是印度人對聖賢老師的尊稱, 释迦牟尼也被冠以 類似稱號, 所以中国佛寺都稱呼大雄宝殿。

      耆那教(Jaina)否定種姓制度與一神論,將詐欺、貪婪、偷竊、暴力、色慾視為人生大罪,同時把去除殺生的念頭和行為看成無上的美德。耆那教僧侶為了避免呼吸時、不小心殺害空氣中的生物,經常以一塊白布蒙住嘴巴和鼻子。 耆那教是非常嚴苛的禁慾教派,教徒必須厲行克服心慾、超越肉體的信條,並且防止惡因侵入靈魂,倘若靈魂不慎遭受感染,就應該連根拔除。

       耆那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提倡裸体生活,後来分裂成两個教派,天衣派和白衣派,前者继承了裸体生活的 習惯,後者改穿白衣。耆那教戒殺生,走路的時候要用拂塵把蟲蟻掃開。甚至走路都要带口罩,生怕把飛蟲吸進鼻子或者吃進嘴裡。

        今天,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 區,耆那教教徒的總数约有400萬人 , 遠遠少于佛教和印度教、錫克教,盛行于印度的西部和南部,錫克教的總人数据说已 經超過一億了。今天的耆那教除了在聖地之外,很少有完全赤裸生活的人了。
  印度的苦行文化,極端表现是自残和自殺,多少修 煉者在大宝森節上往車軲辘下面鑽,還有倒立,單脚不着地(比方说30年),自残陽具或身体其他部分,一辈子生活在 樹上等方式来表现這種苦行的理念。這些人大多都不是耆那教的,這些都是民間的修煉方式,但是你可以看出,耆那教一辈子不穿衣服,不 殺生等等戒律和苦行文化的關係。
  一辈子不剃鬍鬚,不理頸發真是小事一件。你在现代印度,無論是城市 還是鄉村,你都能看到一種身穿橙色衣服的人,脑門兒上抹了很多粉(是骨灰麼?),這種人也是苦行的一種,憑借双脚走天下,他 們叫作巴巴。

        另外有一特殊的宗教信仰,那就是蘇菲派穆斯林,教徒苦行,身着白衣,戒殺生,但并不自残。雖然教徒数量不多,但其行踪遍布西 亞,中亞,南亞。
        虔诚的耆那教徒因担心 傷害土壤中的生命而拒绝耕種。然而,耆那教也有極具争議的一面,那就是認為绝食至死可加快轉世投胎。最近幾年,通 過绝食而死寻求重生的事例又有抬頸之勢。

  聖雄甘地曾表示对耆那教非暴力的信仰極為赞赏。 雖然信奉禁欲主義,但耆那教徒在印度社會声望相当高,他們工作努力,脚踏實地,是印度最富有的阶层之一。
  尽管如此, 這種古老的宗教仪式即使在印度也有很大争議。尤其是最近幾年,耆那教的“萨莱克哈那”出现死灰复燃之勢

      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傳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 為一個有制度的组织的,是耆那教義中的一個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 蟲,而且還有"木石和樹",都各有一個独立的靈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

    今天,大约有1OO萬耆那教教徒居住在西印度(古吉拉特),但是他 們对印度社會的影响比其人数所预示的要大得多。殺戒即非暴力主義這一主要教義的提出,应归因于耆那教教徒和佛教徒; 這一教義最後為印度教的一般团体所接受。聖雄甘地雖然不是耆那教的成员,但他受该教教義的影响極深。

    耆那教从未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地方,但是佛教则不同,在欧亞中部、东亞和东南 亞成為一股强大的力量,对古典時代欧亞核心區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就印度而論,佛陀教義的意義在于,它比起耆那教,向印度教提出一 個更為根本的挑战。佛陀不能容纳種姓或婆羅門,而且象後来的新教徒那样,認為聖典也应為俗人所理解。因此,他用恒河平原的方言 傳教,并避開巫术、献祭和晦涩难解的經文。

     佛教除了在外部世界获得惊人成功外,在印度本土也成為印度教的重要对手达数世纪之久。但是它从未成 為统治者的宗教信仰,而且从公元600年起,渐趋衰落。到12世纪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达之 時,它仅存在于少数幾個地方,并处于没落状态。這一伟大的宗教运动从其诞生地, 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因是,它未能為应付通常的生活中的危机作好准备,未能為出生、结婚、去世和俗人生活, 提供一些关键性的轉变仪式。对比之下,婆羅門则准备好自己的 種種礼仪。

     他們教导说,弥漫宇宙的最高精神是婆 羅門,一個具备一切知识和知觉的生命体。他是宇宙靈魂和無孔不入的精神,其他一切都不過是一種幻觉。 個人靈魂——"自我",是上帝的一為火花。它通過轮回不断地变换状态,直到重新吸收 為婆羅門而获得解放。识别個人靈魂和宇宙靈魂是献身于宗教的人通過修行、反省和退出感觉世界, 而达到的最终目标。因而,印度教信徒中追求真理的人能够抛棄世界。

      雖然佛教已在印度消失,但由于它的基本信条已 為印度教所吸收,所以至今仍實行自然崇拜、献祭和权力赎罪的原始印度教已為《奥義书》的哲学、 殺戒的怜悯以及法的精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变。

      與印度教和佛教並列為印度三大宗教的耆那教(Jain)於8日至19日在印度南部的沙維省(Shravanbelagola)盛大舉行浴佛禮,每12年才舉行一次的塗油浴佛祭典,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不遠千 裡而來,現場非常熱鬧。
       2月8日,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耆那教聖地拉瓦纳貝爾戈拉,耆那教信徒 們在聖人巴胡巴利的巨大雕像下祈祷。

沈國珍[斗南鎮龍虎堂主]


斗南鎮寒林寺



     大眾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屬於有應公的一種,是祭祀無主鬼厲。大眾爺有數種名稱, 如大將軍、聖公、陰陽公、萬善爺、大墓公、百姓公、萬應公、萬眾爺、顯靈公、義民爺、千眾爺,均為成群無依的鬼魂。


     斗南鎮寒林寺, 是一座大眾爺廟。每年陰曆四月二十八日舉行祭典儀式。寒林寺建於日據時代,1896年日本軍從北部登陸來接收台灣,各地紛紛組織抵抗,日本天皇的堂弟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前路軍, 一路無阻打到斗南, 川宮騎著高頭大馬,正經過斗南北郊的田頭里,被一位割竹葉的農民, 以竹竿绑上镰刀当武器,突然將川宮的頭砍下來, 日軍為了報復,與雲林西螺的義勇軍展開大決戰, 許多抗日台灣人死於斗南,沈平山的祖父沈國珍[舊社里龍虎堂主]當時背著關帝君神像, 躲在橋下, 俟戰後出來, 看到這些義士屍骨曝於荒野,偷偷收埋於小祠後,定名「寒林寺」,以避日人耳目。直到終戰後,這秘密才逐漸曝光,歷經整修廟宇始有今日規模。寒林寺成為雲林縣唯一抗日的義民廟,後來陸續收容其他無主枯骨。

       註: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伏見宮邦家第九子,仁孝天皇之猶子。明治維新時,被幕府奧羽越列藩推舉為東武天皇,遭薩長聯軍擊敗,被朝廷指為「朝敵」,後來被軟禁在京都削髮為僧。明治三年獲特赦並還俗,加入陸軍,率軍團赴普魯士深造。回日任大阪師團長,甲午戰首捷,升近衛師中將,擔任乙未徵臺司令官。台灣民主國成立後,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進攻台灣,展開為期數月的乙未戰爭。日本政府對川宮的頭被砍下,相當震驚, 一直隱瞞實情, 最後虛稱因感染瘧疾而亡,屍體於明治28年11月4日返抵東京(橫須賀上陸)。西元1895年十一月三日,日本明治天皇誕辰。兩天後,也就是十一月五日,日本軍方才公布「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薨去」的訊息。

      大甲鎮岷山里大眾爺廟 ,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國姓爺鄭成功收復台灣,當時死傷無數,有些屍骨,由當地人士將他們葬在大眾爺廟附近,後來因為開墾,才將這些人的骨骸、收藏在當時 有應公詞內。

     台中縣大安鄉海漧村大眾爺廟 , 從清朝開放海禁之前,即有大陸人民到台灣開墾。其中以福建省漳州和泉州的移民較多,兩派移民,常為了搶地盤爭執,演變成派系之爭,船隻常在海上相遇即大打出手,上了岸仍繼續械鬥,村民嚇得緊閉門窗,不敢外出。械鬥持續三天三夜,血流成河,橫屍遍野,三天後村中清理屍體,依照衣著將漳洲人與泉洲人分開埋葬祭祀,供奉泉州人的稱為「泉州公」即今日的「崇善祠」,而漳州人的屍體中有女姓移民,所以稱漳州人的廟宇為「大眾媽」。兩座廟均面向大海,向著回家(大陸)方向。

      南方澳城隍廟,位於內埤漁港(第二漁港)的西側山下,規模不大,歷史很久。原來城隍廟的前身叫「大眾爺廟」,在南方澳尚未建港之前,內埤一帶是個低窪的水澤地,周遭長滿麻竹叢,附近早有漢人十來戶居住,其中有一位黃椪毛墾田時,在麻竹叢下發現一些骸骨,於是將其收集山邊並建一小屋安置,按漢人習俗,這種所在都叫「大眾爺廟」。

      台北縣新莊地藏庵, 最初是奉祀文武大眾爺,後來才供奉地藏王。地藏庵的大眾爺分文武兩類,文大眾爺為貧病路倒的屍骨,武大眾爺為械鬥或死於戰爭的亡魂。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台北盆地發生閩粵械鬥,粵人敗走中壢,在這次械鬥中陣亡的孤魂,全部奉祀於該庵的邊殿。董府大老爺為專供信徒詛咒發誓的神祇。
  八里大眾爺廟,是淡水河岸最盛名的廟宇,據傳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4月6日。由於台北八里渡船頭自古是大陸先民,來北台開拓新生地,不少無親無故客死異鄉,渡船頭善士遂將這些「孤魂屍骸」收殮同穴,後被熱心鄉坤將之建宇成廟,供人參拜祈福,而漸成渡船頭地方信仰中心。

     台中義民爺廟, 建蓋於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原位在文心南三路,佔地約500坪,收立3260個墓碑,其中大多為抗日的漢民無名屍。

     清朝墾荒年間,來到新庄子墾殖的移民,在過溪新庄子撿到無數的無主屍骨,順應庄民提議,在台北市五權西路二段1238號興建「有應公廟」。

     台中市水安街與大福街口-大眾爺廟, 坐落於緊鄰水安宮。建蓋源起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25年﹞,庄民為感念唐山志士,保鄉衛民,抵禦盜賊而英勇殉難的忠義凜烈精神,而建寮立碑、奉祀香火。
     新埔褒忠義民廟, 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決戰於崙仔嶺,再戰牛綢山諸役,予清廷翼鋒之助,厥功甚偉。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林先坤、王廷昌於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義軍骸(有黑布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唯牛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並跌筊取決,始悟先烈決意魂地。